6月的杭州,弥漫着一股奇怪的甜味,不是蛋糕香,而是烘焙行业崩塌后的焦灼味。
一家名叫“欢牛”的网红蛋糕店,突然关门。
前一天还能买豆乳盒子,第二天门口就贴上了感谢一路相伴的告别信。
几百名顾客的会员卡余额打了水漂,有人充了500元,有人一次充了3万,准备结婚用蛋糕。
更惨的是加盟商,有人花20多万加盟,两年亏光积蓄,还有人贷款创业,如今每天守在维权群。
在他们看来,这只是“欢牛”老板跑路,可在行业看来,这是一场全国性的“烘焙地震”。
2024年,全国有9.5万家烘焙店关门。
那些曾经被追捧、打卡、排队的网红烘焙,正在一批批死去。
这场倒闭潮背后,藏着一个最现实的真相:甜点的香气,早被资本和贪婪熏成了苦味。
2013年,邓周虹还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租着十几平的小屋,靠打蛋器和烤箱起家。
她做的“豆乳盒子”和“雪胖子”火遍杭州朋友圈,靠“新鲜”“健康”“少女感”成功出圈。
2015年,她注册公司,2019年拿到顺为资本上千万融资。
资本加持下,欢牛开始疯狂扩张,全国招商、铺天盖地广告、加盟门槛20万起。
那时,加盟商蜂拥而至,消费者排队打卡,蛋糕成本40元,卖价170元。
然而繁荣背后,是崩塌的开始,蛋糕开始走味,新店刚开就亏。
加盟商投诉成本高、原料贵,消费者抱怨甜得发腻。
2024年夏天,杭州几十家门店集体关门,品牌彻底消失。
从创业者的角度看,这是一次“理想被市场打败”。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是一场被资本裹挟的甜蜜骗局。
烘焙行业真正赚钱的,不是卖蛋糕,而是卖加盟。
欢牛、虎头局、熊猫不走、昂司等等,几乎每个火过的品牌,都靠“加盟故事”快速复制。
总部打出的口号是零经验也能创业、三个月回本、总部全程扶持,听起来像致富捷径。
可加盟商交钱之后才发现:
总部垄断供货渠道,原料价格比市场贵三成;装修、设备、广告都要指定公司,活动亏损还得自己承担。
好铺位优先留给老加盟商,新加盟商拿到的点偏僻又贵。
有人卖房创业,有人贷款入局,结果两年亏光本金,还背上债。
有加盟商说:“我以为是合伙人,结果成了韭菜供应商。”
资本要速度,品牌要规模,加盟商则成了填坑的“人肉燃料”。
于是,一个又一个创业梦,烤成了焦黑的现实。
顾客也被裹挟进这场烘焙泡沫。
充1000送300、节日七折和会员专属,几乎每家店都靠“充值卡”维持现金流。
顾客以为能省钱,品牌则靠这笔钱去开新店、还旧账。
结果,门店倒了、老板跑路,退款成了空话,有人充值几百,有人几万,微信群里成百上千人维权。
这种“预付费模式”早已成行业惯例:
健身房、美发店、奶茶店都靠它“先收钱后跑路”,烘焙行业只是这场信任危机的又一个受害者。
一张会员卡,从“忠诚凭证”变成“收割凭证”。
人们终于明白,甜品可以预定,信任不能充值。
欢牛的倒下,并非个案。
2024年,克莉丝汀破产清算、昂司蛋糕停业、虎头局资金链断裂,整个烘焙行业从高光跌入寒冬。
过去三年,几乎每一个被投资人吹捧过的品牌都死在扩张的路上。
资本看中的是“增长曲线”,不是“味道真相”。
他们不关心蛋糕好不好吃,只关心能开多少家店、能讲多大的故事。
烘焙,本该是“慢火出炉”的行业,却被逼成了快钱游戏。
与此同时,市场也变了。
消费降级时代,山姆、盒马、罗森的蛋糕卷59块16片,味道不差,价格亲民,而昂司那种“艺术蛋糕”一块卖1314元,早没人愿意买。
取代“高端”的,是“性价比”。
如今的年轻人要的不是浮夸包装,而是实在味道。
在一片倒闭声中,活下来的,反而是那些街头小店,每天新鲜出炉、五块钱面包、八块钱蛋挞,没有故事,只有香气。
他们没融资、没加盟、没营销,却活得稳稳当当。
9.5万家烘焙店的集体倒下,不只是行业崩盘,更是一场“信任崩盘”。
资本想要快钱,品牌追求包装,加盟商赌回本,消费者贪优惠,这场看似甜蜜的游戏,最后让所有人都尝到了苦味。
真正的烘焙,不靠故事、不靠营销,而靠一口真味。
蛋糕可以预制,但良心不能。加盟可以扩张,但信任不能塌。
当泡沫散去,那些能让人闻到香气、吃出温度的小店,才是行业最后的赢家。
甜,应该是真实的;生意,也该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