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見鍾情到無話可說,需要多久?
電影《花束般的戀愛》裏,小麥和阿娟,只用了五年時間,就把最甜的愛情變成了最虐的刀。
他們因錯過末班車而相識。
短暫的幾句交談,發現對方和自己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喜歡相同的小眾作家、音樂、電影;
都有用電影票根當書簽的習慣;
都買了同一天的展覽門票,卻又不約而同地錯過了;
甚至,穿的小白鞋都是同款。
那些平日裏無法被理解的想法和習慣,在對方身上,看到了相同的影子。
兩個孤獨的靈魂仿佛找到了世界上另一個自己。
於是,他們火速相愛、告白、同居。
情到深處,他對她說:
"我的人生目標,就是和你維持現狀。"
然而,同居幾年後,一切都悄然變了。
她還是那個艺文女青年,他卻認真研讀起了成功學書籍;
她想去看新上映的電影,他卻覺得不如把寶貴的週末時間用來加班;
當她興致勃勃想向他分享漫畫《黃金神威》第十三卷的情節時,卻發現他的記憶還停留在幾年前的第七卷……
玄關處的小白鞋變成了成熟穩重的黑色皮鞋,曾經惹人豔羨的親密愛情變成了"麻木疲憊"的倦怠關係。
01
關係倦怠的本質,
是一種消極共存
心理學對關係倦怠的定義很簡單:當你對現時的關係感到麻木的時候,關係倦怠就發生了。
簡單,也很紮心。
研究者Tsapelas認為,倦怠關係裏的消極共存,有以下幾個特點:
a.不再深入交流
你在說,他卻沒在聽或者壓根不在乎。
比如電影裏的阿娟,看到兩人曾經最愛的麵包店倒閉後,傷心地給小麥發消息,卻得到一句"去別的麵包店不就好了"的回復。
完全無視對方的感受。
b.不關心彼此的動態
過去,你們對彼此的關心可能會細節到"今天中午吃了什麼"。
而現在,卻連彼此最近在做什麼工作、認識了什麼人都不再過問。
似乎ta經歷了什麼,都跟你沒太大關係。
c.容易看到彼此的缺點
過去,你可能覺得ta認真研究漫畫情節的樣子十分可愛,而如今,在你眼裡卻是不務正業、不思進取。
d.認為伴侶沉悶無聊,甚至有厭煩感
過去,你可能覺得只要跟他在一起,哪怕什麼都不做就很快樂。
而如今,你卻不再習慣待在ta身邊,更喜歡獨處或是和別的朋友待在一起。
同時,關係倦怠還會產生惡性閉環。
它會顯著降低對伴侶的滿意度,導致人們更容易放大對方的缺點,更不願意與對方交流,進而引發關係中更多的衝突,加劇關係倦怠。
02
突然而至的倦怠,
其實早已埋有伏筆
關係倦怠,並不是你的錯,這是人類寫在基因裏的本能。
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看,愛情是多種激素共同製造出來的產物。
就像吃多了抗生素,藥效會讓利一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面對愛情中相同的刺激,也會越來越麻木。
而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認為:我們在每個人生階段都有自己的主線任務。
在解决了"親密vs孤獨"的衝突任務後,我們便會進入到"繁衍vs停滯"的任務階段,通俗的講,就是生娃、搞事業。
放在親密關係上的精力,自然就下降了。
然而,比起這些難以改變的事實。
那些在無意識中,人為加速的關係倦怠,更叫人遺憾。
比如,生活瑣碎和衝突累積造成的"勞累型倦怠"。
工作中的壓力、生活的柴米油鹽,都使得我們沒有時間、精力去解决關係中存在的衝突。
電影裏,小麥在工作中"被甩鍋",面臨巨大賠償。
而這時,阿娟卻在在計較"麵包店倒閉了,我發了資訊,他卻沒有安慰我"。
阿娟覺得小麥不愛她了,他再也不是從前那個聽到她在電話那頭哭泣,穿著拖鞋就飛奔到地鐵站的少年了。
卻不曾想過,他不是不愛了,他只是太累了。
我的一比特姐妹告訴我,很長一段時間,她也覺得丈夫對她不再有激情了,每天都加班到半夜,一回家倒頭就睡。
直到有天半夜醒來,發現酒局歸來的老公在衛生間吐得天翻地覆,她才明白:
他已經不是學生時期那個陪她一起蹺課的青澀少年了,他多了很多身份,也多了很多壓力,她卻一直視而不見,還要求他一如既往。
從此,姐妹不再抱怨老公回家晚、不陪她逛街,而是默默地在他包裏塞上解酒糖,在走廊給晚歸的他留一盞燈。
勞累型倦怠最好的解藥,就是對彼此將心比心的共情。
相反,如果兩個人都很累的時候,還在彼此給臉色,不溝通也不解决問題,自然會厭煩對方。
再比如"缺乏新意型倦怠"。
曖昧期之所以甜蜜,是因為我們會為了推進關係,去做一切新奇的、浪漫的事情。
人類動機的自我延伸模型認為,有吸引力的伴侶關係,應該是能拓展我們的興趣、技能和經驗的。
我們會共同去探索這個世界,分享彼此的體驗,並在彼此的交流中拓展自己人生的廣度和深度。
比如,一起去爬山的時候,他會告訴你怎麼在野外辨別方向,你會帶他去山脚下的農家樂吃招牌香椿炒雞蛋。
但如果把在一起當做了最終目的,不再主動創造新經驗,那麼關係拓展就停滯了。
就像電影裏的小麥和阿娟,曾經抱著同一本漫畫書一起落淚、擁抱彼此;如今卻懶得去看漫畫改編的最新電影。
沒有了新鮮的共同經歷,少了可以分享的想法,多了對彼此的陌生,倦怠感也就隨之而來。
03
打破倦怠,我們可以這麼做
關係倦怠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