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被人們說「頭腦靈活」「會做選擇」的人,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呢?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並不一定是只要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就能做出好的選擇,或者信息量越多越好。能够迅速行動的人往往會無意識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們常說「人生是不斷地選擇的延續」,要决定一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煩惱很多時候是在「我該怎麼辦啊」的判斷上猶豫不決的時候產生的。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出選擇呢?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選擇事物時的基本立場。
當你買東西的時候,當你在工作中决定什麼的時候,你會覺得怎麼决定是最好的呢?
是否是想盡可能地收集相關資訊,然後選擇被認為是最好的東西?很多人也確實是這麼考慮的。但其實為了做出「最好的選擇」而收集很多資訊,花費時間,反而會導致做出不好的選擇。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的心理實驗。
荷蘭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心理學家戴克斯特·豪斯(Dexter House)等研究人員用二手車做了兩個實驗。參加實驗者約4000個人。
在第一次實驗中,他們準備了4輛二手車,其中只有一輛是非常最正確的選擇的「中獎」車。他們向實驗的參加者們說明每輛車的規格,來看看他們到底能不能選擇中獎的車。參與者被分為2組。
①「仔細考慮後再選擇的群體」
②「選擇時間少的組」。(設定了限制時間,這組人選擇之前必須先做完題目後再决定)
而研究人員均向兩組人做了汽車的說明,包括「油耗」和「發動機」等。
結果顯示,
①「仔細考慮後再選擇的組」幾乎都能選擇「中獎」的車。
②「選擇時間少的組」也有半數以上能選擇「中獎」。
但是,別急,這個實驗還沒結束,還有後續。
後續也是同樣的情况,4輛車中有1輛車是「中獎車」。分為
①「仔細考慮後再選擇的組」、
②「選擇時間少的組」。
但是和最初的不同之處在於「研究人員向被試者說明的信息量」。他們對每輛車的描述新增了一個類別,並進行了更詳細的描述。例如,還告訴了他們後備箱的大小和飲料架的數量。
結果顯示,
①在「仔細考慮後再選擇的組合」中,選擇到「中獎車」的人不到25%。原本「中獎車」的4台中就有1臺(1/4=25%),結果和胡亂選擇沒有太大區別。
②「選擇時間少的組」有60%的人選擇了「中獎車」。
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進行這項實驗的戴克斯特·豪斯在足球比賽的勝負上也做了同樣的實驗。將參賽者分成3個小組,讓他們分別預測足球比賽的勝負。
①「仔細思考」的組。給他們時間好好預測哪支隊伍會贏,在考慮之後再選擇。
②「瞎猜」的組。用完全的直覺預測誰會贏。
③「短時間內决定」的組。首先進行與比賽無關的答題(如拼圖),然後在沒有時間的情况下進行預測。
結果顯示,
正確率最高的是③「短時間內决定」的組。其正確率是①組和②組的3倍以上。
由此可見,汽車和足球,無論哪一個實驗,結果是短時間內决定的組的正確率都很高。
研究人員從實驗中瞭解到,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决定的組,在沒有時間的情况下,可以對資訊進行正確與否的優先順序排序,然後進行合理的選擇。
比如二手車的情况,是「耗油量好」,足球的情况,是「FIFA世界排名」。類似這樣,因為沒有時間,所以篩選出了重要的名額,迅速劃分優先順序,就能做出合理的選擇。
另一方面,好好地思考以後再做選擇的群體,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其原因在於資訊過多所造成的混亂。
「飲料架的數量」、「關於選手的緋聞」等,正因為有時間才會意識到這些細小的資訊,小的缺點和負面因素就好像是變成了大問題一樣,全部被考慮在內。
囙此,這時候,人們會無法簡單、大局地考慮事情。我們總是覺得收集很多資訊,充分研究後才能做出更好的决定,但是不一定。在反復研究的過程中,有時會得出並不是最合適的答案。
思考能力是「無意識的時候發揮的能力」。
即使不有意識地去思考,在無意識的情况下,資訊的優劣取捨也是在大腦中進行的。在這兩個實驗中,時間較少的一組人在做出决定之前會做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做拼圖,但在做這些工作的時候,其實在無意識的情况下,大腦也在思考。
相反,如果有意識地考慮事情的話,就會把目光轉向「細小的事情」,會產生一種仿佛這些細小事情是重大問題的錯覺。
容易做出非合理性的思考,鑽牛角尖的思考,不安情緒新增,使得自己很難做出決斷。
什麼事都要做到萬無一失是很重要的,但並不一定是「只要有時間就能做出好的選擇」、「資訊越多越好」。
一般情况下,工作能力强的人行動都很迅速。但也不等於是魯莽行事,是因為他們做出了最優的選擇。其本質是善於使用無意識。
大腦先確定了優先順序,不關注細小事物(=忘記)。這樣的習慣節省了思考的浪費,引導他們做出更快的行動,更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