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關係的基礎:母親的敏感性與鏡映
admin
2021-09-06 20:23:36
0

原標題:依戀關係的基礎:母親的敏感性與鏡映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母親的敏感性是决定客體關係質量以及心理發展的一個因素。

不過,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理論在界定母親的敏感性時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管道。

  • 依戀理論從涉及看護者行為或人格特徵的諸多方面對敏感性進行了闡釋(例如,反應性的總體評分、個體反應的準確性、看護者的人格特質、在看護者思維中有關嬰兒心理表徵的質量)。
  • 精神分析則往往根據後果(它對自我發展的影響)來解釋敏感性。

此外,不同的精神分析學家在這些概念的界定上也存在嚴重的異質性。

  • 克萊茵有關敏感性看護的構想是:父母能以"新陳代謝"的管道吸收並重新傳送嬰兒的心理經驗(Bion,1967)。嬰兒能接受並重新內化那些被投射與轉化的內容,從而形成他能忍受的與看護者互動的內部時刻表徵。
  • 隨後,比昂認為嬰兒能够內化轉化功能,獲得管理自身負面情感狀態的能力。這一過程的非語言特徵暗示著保持與母親的接近性是至關重要的。囙此,比昂的觀點可能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來理解嬰兒親近心理看護者的社會生物學根源。
  • 溫尼科特(Winnicott,1956)提出當嬰兒看著正在鏡映嬰兒狀態的母親時,嬰兒從母親的表情中看到的是自己的自我狀態。囙此,他認為母親的鏡映功能對嬰兒建立自我表徵來說是十分關鍵的。
  • 在科胡特的研究(Kohut,19711977)中,或許是由於他對自戀的臨床興趣,他把共情的概念與自我評價(自尊)的觀點緊密聯系起來。把依戀理論與看護者行為相匹配的精神分析學家是埃裡克森(Erikson,1950)。
  • 埃裡克森(Erikson,1964)認為基本信任源於"孩子感到看護者是統一的存在,看護者以可預期的管道回應孩子身體與情感的需要(囙此值得信任),並且看護者的表情如實反映他的想法"(Erikson,1964)。

進一步的證據表明,精神分析的敏感性概念與依戀理論家的敏感性概念符合相關現象。

依戀理論家與精神分析學家得出同樣的結論:從嬰兒發展的觀點來看,中等水准的看護者敏感性是最為理想的

這種觀點是溫尼科特關於"足够好的"養育(Winnicott,1962a)、科胡特的相互內化模型(Kohut &;Wolf,1978)的覈心,並且這種觀點在埃裡克森的著作中也有所體現。

在《童年與社會》一書中,埃裡克森認為"在積極刺激與消極刺激之間,當平衡點偏向積極刺激一側時,個體更可能不受損傷地度過以後的危機"。

母親的非干擾性是指母親不會設法過度控制互動的過程。

互動性同步相當於埃裡克森的"互惠性或相互調節"概念。

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具有共同的假設:看護者形成良好有序的關係,會使個體形成自主的、强大的自我意識

囙此,雖然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在它們對看護者行為與嬰兒經驗的重視程度上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沒有產生一種最終的構想。

來源:心理學空間網,

ID:psychspacecom

近期課程(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地面課程總表(2021年8月更新)

心理諮詢師培訓專案招生簡章

【2021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家庭教育指導師認證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張海音客體關係系列連續培訓專案(9.10-12)

陳伯煒國際潛意識OH卡系統培訓(9.11-12)

亞隆模式人際迴響團體體驗工作坊(9.19-20)

嚴成剛系統排列工作坊(9.25-26第七期)

蔡仲淮國際催眠治療師認證(成都10月,長沙11月)

魏廣東沙盤遊戲治療系統培訓高級班(10.2-5)

Zvika派索戲劇治療時光機舞動工作坊(10.3-6)

郭海峰正念工作坊|華人資深正念導師(10.15-17)

徽州站西溪南|郭海峰五日止語靜修營第2期

麗江站玉龍雪山脚下|郭海峰五日止語靜修營第3期

大理蒼山脚下|郭海峰五日正念止語靜修營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10.29-31)

徐鈞自體心理學長程系統連續培訓廣州深圳長沙

羅家永心理拓展實操科技中高級班(11、12月)

薛偉專業雙享班3+3天(11.12-14)

李晋偉性諮詢實務與技能班(11.26-28)

魏廣東沙盤遊戲治療中級班(12月10-12日)

【九周年慶】張沛超+Zvika +張維揚大理開講(12.21-25)

李明聚焦取向心理療法國際項目連續培訓(2022.1)

邱麗娃·薩提亞家庭治療連續培訓專案(2022.3)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