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擁有一段高品質的親密關係???
admin
2021-09-21 15:16:30
0

原標題:如何擁有一段高品質的親密關係???

有個朋友總笑談"愛情多簡單",總是幫別人分析情感問題,可當他的愛情鳥飛來時,卻吃了不少苦頭;另一個朋友曾滿心歡喜地走進婚姻這座城池,等再次聚會時,她半開玩笑地用"一地雞毛"四個字來形容婚姻生活。一段關係,並非是月老系了根紅繩後,無需兩個人費心勞神,就可以天長地久、你儂我儂。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這本書裏寫道:"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這就需要我們去修煉愛的能力,從而擁有高品質的親密關係。

"唯有你,我希望有來生"

每個人無法避免的是心理上的孤獨感。大街上車水馬龍,任它人潮汹湧,孤獨的人藏在其中;就算高朋滿座、歡聲笑語,若孤獨感襲來,杯子碰在一起時都是你落寞的歎息。而親密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抵禦這些孤獨與無意義感,因為在這廣袤的大地上、浩瀚的宇宙星河中,還有另外一個靈魂與你相伴。這也是為什麼徐志摩毅然喊出"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

"我尋求愛,首先因為它使我心為之著迷,這種難以名狀的美妙迷醉使我願意用所有餘生去換取哪怕幾個小時這樣的幸福"——《我為何而生》羅素

親密關係是我們所體驗到的情感或身體上的親近,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需要在情感上坦白和交流,互相深入瞭解。這樣的關係可以帶來愉悅,對於我們的身心健康也有積極作用。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會讓彼此受益匪淺,也會讓旁人好生羡慕。

日理萬機的周總理為國家鞠躬盡瘁,讓人民銘記與敬仰,他寫在妻子穎超的信件中說:"我這一生都是堅定不移的唯物主義者,唯有你,我希望有來生。"

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成為我自己》中回憶他逝去的妻子瑪麗蓮:"我常覺得我認識瑪麗蓮之前的歲月是黑白分明的;在她進入我的生活之後,才逐漸有了色彩。"

他們在各自領域閃耀著光芒,這些成就源於天賦與努力,也離不開伴侶的支持,親密關係帶來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是雙向的,鄧穎超衕誌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卓越領導者,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瑪麗蓮是世界著名的性別研究者,在她的領域留下了許多不容忽視的成就,著作頗多。

"人活著最根本的動力,是建立和維護跟重要他人的關係。"——曾奇峰

親密關係中的對象就是重要他人,對於親密關係我們心之嚮往,也想有"神仙眷侶"。可實際與重要他人的相處中會面臨著一些挑戰。

愛的藝術,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一段關係通常會有這幾個階段:浪漫期、權力爭奪期、穩定期、承諾期和共同創造期,是一個垂直發展的過程。也有說法稱這幾個階段是迴圈發展的,比如說剛開始相識、相戀,會度過一個浪漫期,雙方有許多新鮮感、好奇,會把很多精力放在對方身上。那結婚20年後還有浪漫期嗎?當然也會有,偶爾的小驚喜、溫暖的陪伴,這也是有的愛情能保鮮那麼久的原因。

那麼當熱戀期過去,爭鬥期如約而至。李孟潮老師曾分享過權力爭鬥期的五大類夫妻關係形態,分別是爭鋒相對型、猫捉老鼠型、溺愛養育型、互不理睬型和三角關係型。

就拿其中的溺愛養育型來說,這類關係會有一方扮演非常負責的父母角色,另一方扮演不負責的孩子角色。大家熟知的常見類型就是妻子像是媽媽一樣任勞任怨,丈夫還當自己是孩子(也會有相反的角色扮演)。逐漸發展下去,扮演父母的一方會否認自己需要被照料的需求,扮演孩子的一方會否認自己對自我效能感、自我勝任感的需要。

如果這個"孩子"開始承擔責任,就會讓"媽媽"感到威脅,因為這就無法再把自己依賴的需要投射給對方,無法照料對方,無法扮演一個全能的父母。這個時候,"媽媽"會通過攻擊來引起對方的焦慮,强化對方的依賴性。

看似簡單的關係與日常相處中,竟然會有這麼多的暗流湧動,很多關係模式的形成是在潛意識作用下。因為親密關係這樣高濃度、高度融合共生的關係非常容易啟動早年的創傷,給當下的關係帶來影響。想要覺察、改善這些影響,就需要我們關注自身,探索自我的內在模式。

通過分辨關係中不好的感受來源,將自己和對方對於欲望和愛的分裂,進行潛意識意識化,使我們能够保護好自己,更健康的維繫自我邊界和關係。

如果你正處在痛苦的關係中,抑或是不敢開始親密關係。道阻且長,愛是一門精湛的藝術,不能怕麻煩,行則將至。

敬愛自己,是終生浪漫的開始

"所有親密關係的前提是修通、療愈自己,慢慢愛上自己、敬重自己,達致自我成熟與獨立、圓滿與喜悅,達致愛滿自溢的狀態"——劉翼靈

民國才女林徽因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讓我們跟著她的成長故事,看她如何療愈童年的不幸,如何用成熟的管道敬愛自己、善待他人並贏得愛和尊重,活在愛與美的詩情浪漫中。

林徽因的父母婚姻並不美好,總在爭吵,林跟著母親住在後院小房子。幼年時,父親的缺位,母親的怨念與失控,讓小小的林徽因常被恐懼籠罩。之後,聰慧的林徽因在這樣的環境反而練就了乖巧懂事,得到了父親和祖母的喜愛,有被悉心教導。在這樣的環境下,童年的林徽因是有著許多衝突與痛苦,一方面認同母親的痛苦和對父親的怨恨,但又感激父親的教導和寵愛。

不過她沒有囙此自怨自艾,而是認真學習功課、美術、音樂等藝術來充實、療愈、陶冶自己。

後來,在國外遊學的林徽因遇到了徐志摩,兩人互相吸引,漫談詩歌、戲劇等等。徐志摩高度評價林徽因,激發他寫了許多詩,甚至和父母包辦婚姻的原配提出了離婚。

徐志摩是林徽因父親林長民的好友,林徽因對徐志摩的傾心裏,有著濃郁的俄狄浦斯期衝突的味道。林徽因幼年時父親缺位,母親無力提供母愛,也許在她心裡悄悄埋下了"匱乏"的種子,成年後潛意識會不斷向外尋求填補,而徐志摩恰好出現了。林徽因最後還是離開了徐志摩,可以算是做出了超越俄狄浦斯期衝突的選擇,並未順從潛意識完成對創傷的重複。為什麼她可以做出這個選擇呢?這可能與她早年經歷創傷後並未責怪和抱怨,而是學習藝術、音樂和建築,努力學習自己熱愛的事物,充分的自我關愛和自我照顧。通過這些管道將內在的創傷與匱乏帶來的攻擊性昇華,這些努力使她能够體驗更開闊和多彩的人生。創傷會使我們人格的地基不穩,若我們對自我敬愛、關懷,自我就會得以昇華和成長,進而加固我們人格的地基。

離開了徐志摩,林徽因又怎樣去面對親密關係呢?

幾年後,林徽因與梁思成在一起,共同研習建築學。在遇到金嶽霖時,林徽因發現自己愛上了他。某天,梁思成出差回來,林徽因沮喪地吐露了煩惱:"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因為 關係 父母 林徽因 愛情 對方 瑪麗蓮 穎超 潛意識 愛的 徐志摩 梁思成 親密關係 金嶽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