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故事:猶太巨富比爾.薩爾諾夫小時候生活在紐約的貧民窟裏,他有六個兄弟姐妹,全家只依靠父親做一個小職員的微薄收入,所以生活極為緊張,他們只有把錢省了又省,才可以勉强度日。到了他15歲的那年,他的父親把他叫到身邊,對他說:"小比爾,你已經長大了,要自己來養活自己了。"小比爾點點頭,父親繼續說:"我攢了一輩子也沒有給你們攢下什麼,我希望你能經商,這樣我們才有希望改變我們貧窮的命運,這也是我們猶太人的傳統。"
比爾聽了父親的忠告,於是就去經商。三年之後,就改變了全家的貧窮狀況。五年之後,他們全家搬離了那個社區。七年之後,他們竟然在寸土寸金的紐約買了一套房子。
猶太人世代都在經商,經商成為他們改變人生命運的首選。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經商才能賺取很多的利潤,才能徹底改變自己貧窮的命運。
財富的主人,他們不會放棄任何賺錢的機會,並且不停將賺來的錢投入市場,讓這些錢持續地滾動,從而滾動為一個"大雪球"。
如果比爾的父親在臨終的時候,沒有告訴比爾去經商,沒有告訴比爾去改變自己的貧窮命運。那說不定比爾還是一個小職員繼續維持生計。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停尋找機會,不停尋找賺錢的機會。但是很多人想一想就過去了,也就是晚上想了很多條賺錢的路,最後早上醒來繼續走原路。
人的徹底改變,那就需要跟自己原有的認知模型進行隔離。需要重新構建新的認知體系,這樣自己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比如現在是一個餐廳服務員,每天都在重複幹餐廳服務員工作,幹了一個月,幾千元錢,這邊用一點,那邊用一點,基本很難存下錢了。
賺錢這件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少人去教我們。我們從小到大接受到的一種思維模式: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為什麼要好好讀書,好好讀書的背後原理是什麼?考上大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定要去找工作,為何不自己幹呢?這些思考並沒有什麼人來跟我們說。
所以這時候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就一直在催眠我們,我們也逐漸接受了這樣的一種認知,直到自己走上社會後,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摸爬滾打才發現,自己依靠打工賺的錢為什麼這麼少?而且有時候有事情請假還要扣自己的薪水。這種感覺內心還挺難受的。
生活是什麼,生活本身應該是讓我們過得更好一點,更舒適一點。但是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發現並不是這樣,感覺有時候過得挺憋屈的,想要幸福人生,但是就不給自己幸福人生的機會去體驗。每天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去不停奔波。
所以這也是一種認知體系。為什麼不在瑣碎的生活中找到一點點樂趣呢?哪怕是約一個朋友每天散散步,哪怕是每天和一個陌生人交流交流新的資訊點,哪怕是自己發呆一小時,這些美好的體驗都是可以讓自己進行的。
當一個人能够體驗到美好的感受時,他就會繼續去體驗更加美好的感受,並且非常自律要求當下的自己保持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