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的熱情,男的冷淡,這樣的組合累嗎?
admin
2021-09-30 02:18:35
0

原標題:女的熱情,男的冷淡,這樣的組合累嗎?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幾年前,我曾在某平臺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答主",收到過一封來信,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是大學時在一起的,异地但相隔不遠,一年見不了幾次。但是,每次見面都是我主動約見的,他沒有提過一次。平時,他也不依賴我,不會主動分享他的事情,也不會主動和我聊天。

我們吵得很凶,我感覺在他身上完全體會不到被愛的感覺。我問他愛不愛我,他只會覺得我胡思亂想。我越來越不安,甚至睡不著覺,所以更頻繁地找他,他就說我煩,無理取鬧,讓我不要怎樣怎樣。

這樣的情况發生很多次了,就像一個閉環。我在網上搜了很多,有人說這是焦慮型依戀和回避型依戀。可能我真的是焦慮型,他是回避型吧,但我該怎樣去打破這個閉環呢?"

這對情侶看起來就如遊樂場裏相互追逐的小孩,一個追得越凶,另一個跑得越快。看到這簡直要歎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為何如此糾纏反復?

當焦慮型遇上回避型,到底發生了什麼?

焦慮型和回避型,指的是兩種依戀風格的人。

嬰幼兒和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它是在母嬰互動的過程中發展起來,是一種情感上的連接和紐帶。英國心理學家John Bowlby基於對此的研究,發現有三種類型的孩子,分別是安全型、焦慮衝突型和回避型。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安心依賴、信任別人,容易建立親密關係。而焦慮衝突型與回避型的孩子,在最初的母嬰關係中便呈現出不安、退縮與疑慮。長大以後,這份依戀風格也會被原封不動地照抄進親密關係中。

當然,心理學的魅力不僅僅是可以給出一個理論,讓身處情感漩渦中的癡男怨女可以按圖索驥,然後振聾發聵出一聲多麼痛的領悟,"啊,原來我是焦慮型~""我老公是回避型啊,難怪~"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探索自己的過程中,有更進一步的覺察。

1焦慮型,為什麼追?

開頭來信的女生,看起來是一個焦慮型。

文字描述中,我們能够嗅出這段關係的很多不穩定係數。比如:兩人是異地戀,隔著距離;相隔不遠,但見面次數卻不多;每次見面都是女生主動,男生從未提起;男生不主動分享事情等等。

能體會到,女生的內心有很濃烈的親密需求,無論是空間距離還是心理距離,都需要和男友保持很近的狀態。但,很顯然她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她懷疑、恐懼,焦慮,不停追著男友。

但這種焦慮的底層,本質上是源於失去依戀客體的恐懼。這種痛苦之嚴重程度,足够讓人脫一層皮。

她可能會體驗到依戀破裂感。

一個焦慮型的寶寶在母親離開自己時,會表現出過分的擔憂和淹沒性的悲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當養育你、甚至可以决定你生死的母親消失時,怎會不為此擔憂和悲傷呢?

作為一個成人,當你將投注的力比多從原始早期的客體中轉移出來,轉向深愛的男友或伴侶時,那份失去依戀客體的擔憂也會被保留下來。如果依戀破裂了,最深的安全感就會支離破碎,影響之深度不僅會痛苦,而且會達到軀體影響的級別。

"我越來越不安,甚至睡不著覺",那是因為睡眠所需要的安全依戀碎裂了。

她還可能體驗到汹湧的不被愛。

在焦慮型的內心,存在著一種非常強壯的歸因模式,"男友不馬上回我資訊、男友不主動找我=他不愛我"。

有人不禁反問,有可能是忙於工作,路上堵車,男友性格被動?

在認知層面,焦慮型的朋友也許知道這個道理。但在體驗的層面,他們卻無法納入與自身無關的因素。換句話說,他們的歸因是自我中心式的,對方的任何行為統統是不愛自己的證據。

這當然是因為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本來就已存在。他們戴著一副有色眼鏡,只能看見"不被愛"的畫面。長期浸泡在這樣的畫面裏,他們的自尊體系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戀人離開自己,自我價值便碎成玻璃渣子,紮心的痛。

所以,無論是依戀破碎感,不被愛感,自尊體系瓦解感,這些部分都是非常難以耐受的。當這些感受被喚起時,焦慮型的朋友會像兔子般撒開腿,拼命地追著回避型的胡蘿蔔跑。

2回避型,為什麼逃?

再來看,當我們遇到"回避型"戀人時,他們又為什麼逃?

他們有可能逃的是"被算帳"。

有比特叫依依的網友曾曬出和男友的對話截圖,很有意思:

依依:連續好幾禮拜都沒有主動聯系我了,好奇怪,你有什麼事情瞞著我?

男友:能有什麼事情~

依依:我很討厭這樣,每次都是單方面溝通,一直被忽視冷落。你如果對我不喜歡了,厭煩了,為什麼不直接說出來,我真的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猜你在想什麼。我很害怕以後這樣的冷暴力會是常態……

男友:……

在這個對話文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女性本來想表達的是渴望好好溝通的訴求,但因為捲入了情緒,所以男友那優先接收到的,可能是"你忽視我,冷落我,你對我使用冷暴力,你不愛我"等充斥著負面情緒的信息量。

而這些信息量,可能會被男人解讀成是女人找自己算帳的行為,從而引發自身的憤怒和防禦;有可能會感到焦慮,因為他要緊繃著要以對方期待的管道回應;也有可能會感到內疚,感到是自己的原因造成對方的痛苦。

每個人都喜歡和人相處時感知到"我是好的",而非"我是壞的"。長期處於壞的自我感知中,就像後來分手時男方得坦白,"在一起負擔很重,自己不適合談戀愛,對於你有很多愧疚"。

他們有可能逃的是"不適感"。

對於很多男性來說,因為"男兒有淚不輕彈"等後天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他們會比女性更喜歡壓抑自己的情感。換句話說,當他們遇到衝突或挫折時,更願意一個人待在"洞穴"裏,在自我的空間裏去獨自地消化,而非溝通來解决。

同時,從進化的角度來說,男人具有從關係中"短暫脫離"出來的需要。因為他們不僅需要出門狩獵把食物帶回家,還要負責看家護院以防外界對家庭的傷害。所以,他們的注意力可能會從親密關係中出來,分配在事業或兄弟間。

但,當女人不能理解這些時,男人的"不主動溝通"等行為就會被解讀成對自己的拋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