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做不到100分,你還愛我嗎?
admin
2021-10-15 02:43:26
0

原標題:如果我做不到100分,你還愛我嗎?

吃一塹卻沒有長一智

康姆士樂團有一首動人的歌《你要如何,我們就如何》,唱出了一份不離不棄的情感,牽手同行,彼此鼓舞找到前行的路。

人人都嚮往有這樣一段溫存的不離不棄的關係。其實每一個人生下來,就擁有不離不棄的關係,那就是最初的和父母建立的親子關係。

但在親子關係這首漫長的曲子裏,浪漫動人的歌聲總是會淹沒在狼狽和苟且中。比如面對孩子們犯錯時,家長最常說的話變成了"你若再如何,我就如何如何……"

"你再慢吞吞的,我們就不去玩了。"

"你再不寫工作,就不用去學校讀書了。"

"你再撒謊,我就揍你。"

面對一段一開始就註定不能輕易改變的關係,家長們該如何耐受孩子成長中犯下的錯誤?似乎只能參照自己曾經的經歷,以陌生的家長身份,處理那些熟悉的老問題。

最熟悉的處理管道就是加上了"拋弃"的砝碼:

"那你一個人玩吧,我走了啊。"

"早知道你這樣不聽話,我就不生你了。"

"你討厭我管你,那以後你的事我再也不管了,行吧?"

面對越來越重的威脅和懲罰,孩子們好像吃一塹卻並沒有長一智。"是我罰得不够狠嗎?"家長們的反思也局限於懲罰的砝碼裏。

我曾在文章《揭露中國父母真實面目:不允許孩子犯錯,就是不允許孩子成功》裏分析過關於錯誤增長經驗智慧的觀點:< strong>孩子通過不斷嘗試錯誤,就像是在生活裏做實驗一樣,通過具體的操作,總結出自己的經驗,最終變成智慧。

但當"錯誤"總是被"拋弃"懲罰時,對於孩子而言,意味著父母正在宣告終結這段本來不離不棄的關係。"被拋弃"引發的恐慌無法讓智力正常運作,無法集中注意力去總結經驗,反而掉進了親子關係的危中,耗盡了全部的注意力。

孩子為了挽留關係,而變得"聽話",也囙此感到不安,這份本應該不離不棄的堅固關係,在錯誤面前變得脆弱易碎,風雨飄搖。

如果我做不到100分,你還愛我嗎?

孩子問媽媽:"如果我不是學霸,考不到100分,你還愛我嗎?"

媽媽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愛!"

孩子再問:"如果我總是犯錯,做不到100分的乖孩子,你還愛我嗎?"

媽媽猶豫了片刻,說:"還是愛的吧。"

孩子繼續追問:"那為什麼昨晚我犯錯時,你說後悔生了我?"

媽媽沉默了。

親子模式總是不斷重複上演,如孩子犯錯,家長失控,越罵越失控,說出很多帶著"拋弃"資訊的語言,事後又自責懊悔。

為什麼面對孩子的犯錯,家長們會出現如此激烈的反應,甚至讓人感覺"不愛了"呢?

人的情感很複雜,每經歷一件事,都會激起內心的情感反應,有時"就事論情",有時"借事論情"——做一些事情,是為了表達在另一些事情裏不能言說的感受。

比如養育孩子的過程裏,母親(帶養人)自然而產生的恨意。恨是一種感受,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但恨能啟動一個人的攻擊力,出於安全考慮,人本能地壓抑了自己的攻擊力,也自然地壓抑了恨意。

尤其是親子關係,無論是對子女,還是對父母,正常人很難直接表達恨意,加之社會文化和道德評判,我們都想做一個好父母或好子女,於是對恨的表達更加的謹慎小心。有意加無意地將這份恨深埋心底,越積越多,無處傾泄。

但情感是無法用壓抑的管道清除掉的,只能找到合理的時機,"包裝"一下表達出來。很多時候,面對錯誤,家長不是不愛孩子了,是借犯錯這件事,好好地撒一撒憋在心裡頭的恨,我管它叫"借錯論恨"。

溫尼科特曾提出正常母親恨嬰兒的17條原因,深深地共情了母親身份下的女人們。如:

嬰兒不是她自己心中設想的那樣;

嬰兒的出生一點也不具備神話色彩;

嬰兒妨礙了她的私人生活;

嬰兒傷害了她的奶嘴;

嬰兒是無情的,對待她就像對待一個下等人,一個不領取報酬的僕人,一個奴隸;

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就把她像橘子皮一樣扔掉;

他表現出對她的幻想破滅……

只要一個女人養育過孩子,就會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並消化這些恨意。有一些消化不了的,變成了期待。暗自安慰自己,覺得孩子長大就會變更好的,會有高回報的結果。

可是當孩子犯錯時,期待就落空了,激起壓抑的其他恨意,正好借此機會翻翻舊賬。"我對你這麼好,你就這樣回報我?""我一個人帶你多不容易""你那個爹什麼也不管",多少委屈湧上心頭,但卻與孩子此刻犯的錯無關,只是借此"錯",講講那些曾經不敢言說的"恨"。

可惜孩子,當真了,甚至你自己也當真了,感覺"不愛了"。

如何愛一個犯錯的孩子?

如何愛一個犯錯的孩子?很長時間我難以回答這個問題,畢竟,曾經我們也是一個犯錯就面臨被拋弃的孩子——"我犯錯,就不被愛了,那麼犯錯的你,也註定要被我拋弃。"

"借錯論恨",讓我們對錯誤敏感,面對錯誤時,下意識地撒謊,否認,推卸責任,相互責怪,處理不了就想"拋弃"關係。這種模式一直沿用到生活的各種關係中,與師生、親朋,同事之間如此,伴侶、親密關係更是如此。

直到我也成為了母親,突然意識到,當我開口說"拋弃"時,其實真正想拋弃的絕不是孩子和這份原本不離不棄的關係。我們想拋弃的是自認為不應該出現,且不知該如何訴說的恨意。

還記得一次和閨蜜李煜瑋聊天,說起"恨",我習慣性地打了一排字出來:"其實我能理解……"

"有時與恨相比,理解是更困難的選擇。"她回應我:"我們太害怕自己的恨了,以為恨會吞沒所有的愛,所以一恨就內疚,有時就想去拼命地理解,以為這樣就消化了恨,其實只是把恨壓了下去,這樣的自己太辛苦了。"

這番不經意的聊天,讓我發現自己對恨的處理管道,就是"理解"。但是問題不出在處理管道上,她的回應提醒了我,問題出在,我對恨的認知——不能恨,不該恨,不敢恨。

*改變對恨的認知,是扭轉動力的第一步。

首先從感受層面解放自己。恨與愛都是一種感受,表達感受的權力,不能被剝奪或覆蓋。當恨意出現時,清除那些負性賦意,不要攻擊一個會恨的人,就像不要攻擊會餓的人一樣。就算全世界的人不理解你,你也要理解你自己。

其次從行為層面解放自己。如果你擔心恨會啟動你可怕的攻擊力搞破壞的話,那你就主動給恨找一條出路。比如可以釋放攻擊力的運動:搏擊、街舞,參與一些競賽類的活動:辯論、球賽……時不時找人battle、pk一下,能很好的讓自己的恨轉化昇華,還不會傷及身邊無辜。

*想愛犯錯的孩子第二步就是要學會分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