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打傘會長不高?真的嗎,我不信|《謠言心理學》
admin
2021-10-18 01:09:18
0

原標題:室內打傘會長不高?真的嗎,我不信|《謠言心理學》

作者|佩吖

先來看一個常見的謠言產生的情景。

A:"我聽說X經理辭職了!"

B:"真的嗎?為什麼呢?"

A:"也許他是想自己創業。"

於是"X經理辭職是因為他要自己創業"這一謠言就在公司散佈開來,而真相可能與之相去甚遠

在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謠言在我們的生活中無孔不入,有時我們也很難分辨到底應該相信什麼。

尼古拉斯·迪方佐和普拉桑特·波迪亞教授在《謠言心理學:人們為何相信謠言,以及如何控制謠言》這本書中按照"謠言是什麼"、"為什麼謠言被傳播和相信"、"對待謠言我們應該怎麼做"的邏輯結構,清晰地介紹了關於謠言你好奇的一切。

謠言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

作者在書中將謠言定義為:"正在傳播中的未經證實且具有工具性意義的資訊陳述,這些資訊出現在模糊、危險或有潜在威脅的環境中,其功能是幫助人們理解和管理風險。"

對群體或社群中的部分成員而言,有些事情意義不明,消除模糊性的方法便是給這些事情提供一個解釋。

而謠言正是在這些對不確定性做出解釋的集體努力中產生的結果。

不確定感是一種對當前事件意味著什麼或即將發生什麼事情持懷疑態度的心理狀態。當人們在對某件自身而言重要的事感到不確定時,就會產生失控和焦慮的感受。

例如,當員工不清楚公司重組的準確性質及其對個人工作的影響時,就會在應對這一變化時缺乏控制感,甚至演變為雇員群體的嚴重焦慮。而此時如果從正式通路(如公司管理部門、政府民政部門或媒體)無法獲得資訊,人們就會轉而通過非正式通路(如辦公室的小道消息、朋友、社會群體)獲取資訊。

也就是說,當一個群體嘗試弄清楚模糊的、不確定的和令人疑惑的情况時,謠言就產生了。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每次有大型流感爆發時,量販店裏的鹽都被一搶而空的原因。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內心非常需要一個具體解決方案、一個支撐點,儘管那可能是虛假的消息。

謠言永遠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思想,相反,它們是溝通性的。如前文所說,謠言是在群體討論的過程中產生的,也就是說謠言是一個群體進行闡釋的過程產物。

就像開頭提到的例子一樣,謠言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變化。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變化模式:磨平、添加、削尖、同化

磨平是指謠言在每一次連續傳播中失去了細節,縮短了長度,從而更易於掌握和傳播。比如一則謠言描述最初是"小王昨天去相親,相親結束後碰見了老闆,原來相親對象正是老闆女兒",在傳播的過程中就會縮減為"小王和老闆女兒相親";

添加,顧名思義,就是"滾雪球",新資訊和細節被添加,謠言夾雜的傳播者的主觀判斷愈演愈烈。例如當一張關於一群未持有武器的暴民照片被傳播時,人們在連續複述的過程中就會加入暴民持有棍棒的細節資訊;

削尖指在謠言資訊中強調或突出某些細節,使謠言更讓人印象深刻。例如強調剛調來本部的老闆是"雷厲風行的女老闆";

同化是通過磨平、添加、削尖塑造謠言內容,從而更好地契合人們的認知模式,如將"英里"替換成"千米"等。

即使人們不相信謠言,謠言的影響也依舊存在。謠言的影響包括無形的(態度和聲譽等)和有形的(價格、銷售量等)。如1934年印度大地震後,有謠言稱印度都市巴特那(Patna)將不復存在,於是這一天去巴特那的車票都停售了。又如有謠言稱麥當勞的漢堡中有蠕蟲肉,導致有些地區的銷量下降了30%。

人們為何總是相信謠言

瞭解人們如何相信一則貌似可信的謠言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解釋為什麼很多人相信那些明顯難以置信的謠言就不那麼容易了。書中提出了四種人們較容易相信的謠言傳播情景:

//1.態度一致性

量研究指出,謠言接收者會相信那些與他們當前的態度一致的謠言。

比如"二戰"時期,由於定量配給計畫引發了商品短缺,讓市民對政府很不滿,此時市民就很容易相信稱"商品被浪費或被送到政府高官手中"這樣的謠言。

//2.謠言信源的可信度

為謠言指定一個可信的信源是典型的表述謠言的管道。明白了這個道理,當我們遇到有以"專家說"、"某某研究發現"這樣開頭的說法,就要先在心裡打個問號,求證之後再决定是否應該相信。

//3.反復接收

當反復聽到並評估某則謠言時,人們對這則謠言的相信程度會提高。比如疫情期間的"喝板藍根能預防新冠"的謠言,當你在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不同平臺都看到了這則虛假消息時,相信和傳播這則謠言的可能性就更高

//4.沒有被闢謠

儘管闢謠有時可能沒有用,但總的來說,只要闢謠出現,人們對謠言的相信程度就傾向於變低

如何控制謠言

謠言的生命週期分為三個階段:產生、評估(或相信)和傳播。謠言平息策略可以運用在每個階段,分別對應减少謠言產生、降低謠言相信,和减少謠言的傳播。

常見的减少謠言產生的一種方法是减少不確定感,可以通過提供準確、及時的資訊和公開的討論通路實現,但减少焦慮和提高信任感存在一定的困難,且需要一定的時間。

最常被提及的降低謠言相信的方法是闢謠,正如前文說的那樣,未被闢謠的謠言更容易被人相信。但也有人認為"唯一不能用來反擊謠言的方法就是否認它,因為任何否認都會為謠言新增影響力。否認越激烈,謠言就會變得越可信。"

對謠言的反駁可以降低謠言相信,闢謠的信源對闢謠有效性的影響很大。當闢謠信源與謠言範圍相匹配時,闢謠的有效性就會增强。

例如,當有謠言稱下學期中文系的學分要求會新增,這則謠言由四種信源否認:一名同學、一名中文系講師、中文系主任、校長。實驗結果發現,系主任的闢謠在降低謠言相信和同學的焦慮感方面是最有效的,因為學生和講師沒有做出决定的權利,缺少闢謠所要求的可信性,而校長是學校行政管理的高層,與一個系級別的問題不相關,只有系主任是最恰當的闢謠信源。

謠言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有的謠言傳播能降低人群的不確定性,有一定的用處,但有害的謠言傳播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學會甄別謠言,控制謠言的傳播,是作為管理者的必備能力,也是與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件事。

"

學堂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讀性:★★★★

科學嚴謹性:★★★★★

大量的資訊充斥著我們每天的生活,如何分辨未經證實的消息是真是假,是現代人亟需具備的技能。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更瞭解謠言及其傳播過程,也能對其意義建構有更深的感受。

(本書邏輯性很强,但是結構寫法很學術,可能需要有一定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