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SelfMindnSocialBrain,作者北師大自我研究組
作者|北師大自我研究組
什麼樣的人更幸福?一種答案認為,外向的人更幸福。他們比內向者更勇敢、自信、健談、樂群和熱情,也被發現會比內向者更快樂,更幸福。那麼,是否意味著內向者可以通過變得外向而提升個人的幸福感?
2019年的一項關於職場性格的研究發現,外向的人更有動力,經歷更積極的情緒,工作更努力,在工作中有更少的不良經歷(Wilmot et al.,2019),而另一項研究發現,外向的人更有創造性思維(Gocłowska et al.,2019)。然而,如果你並非一個天生外向的人,這些外向性的福利對於你來說也許是遙不可及的。一項干預研究表明,像外向者一樣行事可以帶來天生外向者的好處(Jacques-Hamilton et al.,2018)。
但另一方面,Margolis和Lyubomirsky(2020)的研究卻顯示,雖然內向者更外向會讓他們在積極情緒上獲得短暫的收穫,但這些收穫並不持久,而且還有其他一些棘手的影響,包括疲勞和消極情緒。不過,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研究要求參與者"表現得像外向的人"或表現得不自然才會發現外向性"過猶不及"的效果。囙此,最新的一項研究想要採用更加自然的範式揭示出外向性和積極情緒之間的關係。
該研究於2021年5月30日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它更詳細地研究了當人們偏離外向性的"基線"水准時會發生什麼。結果發現,高水准的外向性行為與更多的積極情緒相關——即使對那些一開始就不外向的人來說也是如此。本文作者是來自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E. Kuijpers,J. Pickett和J. Hofmans,以及比利時根特大學的B. Wille。
為了探究是否個體做出更多反特質性外向行為時積極情緒會降低,Kuijpers等(2021)基於經驗採樣法(experience-sampling,SEM)設計了兩個研究。在第一項研究的開始階段,92名參與者完成了一項針對外向性特質的量測(即外向性的基線水准)。在接下來的四周中,他們每天完成五次與狀態外向性(即與當下外向性相關的感受和行為,如健談或精力充沛)和積極情緒("你現在感覺如何?")相關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參與者表現得比平時更內向的幾周裏,即當他們那一周的外向性狀態低於整個時間段的平均外向性狀態時,他們體驗到的積極情緒水准更低。但當他們表現得比平時更外向時,即使他們的平均外向程度並不高,他們的積極情緒也會更高。這表明,外向的行為管道可能會新增幸福感。
第二項研究基本重複了第一項研究的流程,只是針對積極情緒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參與者需要評估他們當時的感覺(例如,"此時此刻,我感到很鼓舞。"),而不是簡單地回答一個問題。同時,第二項研究也在更短的時間內進行,研究人員比較的是參與者在三天內的反應,而不是幾周內的反應。研究二結果顯示,當參與者報告的積極情緒水准較低時,他們的行為更內向,而在更外向時,他們的積極情緒水准更高——儘管這些影響只是趨勢,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在這些研究中,表現得比平時更外向的人似乎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即使是對更內向的參與者,在更長的時間內也是如此。
"
作者說
正如該研究團隊承認的那樣,這項研究不能確定外向性和積極情緒之間的因果關係。究竟是外向性行為新增了積極情感,還是積極情感誘發了更外向的行為,現時還不得而知。未來的工作可以更密切地關注這一關係的發展方向。如果研究結果讓你想要提升自己的外向性,那麼事情可沒那麼簡單——完全改變你的個性比每週幾次表現得外向要複雜得多。Hudson等(2019)的研究發現,如果你成功完成了某項特定的任務,改變確實會發生。但是嘗試和失敗——這很可能發生在內向者試圖變得更外向的過程中——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使人們更不可能出現某些特質。
心理學部各實驗室、課題組運營有一批不同方向的優質心理學科普公眾號,在大學堂後臺自定義選單點擊"分類精選"-"友情公號"可以查看。今後的每個週六,大學堂都會轉載其中一篇與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SelfMindnSocialBrain"(自我、心靈與社會腦),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王軼楠博士研究組,主要關注社會認知與神經科學視野下的自我心理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Gocłowska,M. A.,Ritter,S. M.,Elliot,A. J.,Baas,M.(2019). Noveltyseeking is linked to openness and extraversion,and can lead to greater creative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87252–266.
[2] Hudson,N. W.,Briley,D. A.,Chopik,W. J.,&;Derringer,J.(2019). You have tofollow through: Attaining behavioral change goals predicts volitionalpersonality cha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17(4),839–857.
[3] Jacques-Hamilton,R.,Sun,J.,&;Smillie,L. D.(2018,August 20). Costs and benefits of actingextraverte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https://doi.org/10.1037/xge0000516
[4] Kuijpers,E.,Pickett,J.,Wille,B.,&;Hofmans,J.(2021). Do you feel better when youbehave more extraverted than you a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mulative counterdispositionalextraversion and positive feeling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
[5] Margolis,S.,&;Lyubomirsky,S.(2020).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extraverted and introvertedbehavior and its effects on well-be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Psychology: General,149(4),719–731.
[6] Reynolds,E.(2021,June 29). We feel happier when behaving more extraverted than normal.BPS Digest.https://digest.bps.org.uk/2021/06/29/we-feel-happier-when-behaving-more-extraverted-than-normal/
[7] Wilmot,M. P.,Wanberg,C. R.,Kammeyer-Mueller,J. D.,&;Ones,D. S.(2019).Extraversion advantages at work: A quantitative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meta-analytic evide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04(12),1447–1470.
作者|北師大自我研究組
來源| SelfMindnSocialBrain
編輯|木舟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SelfMindnSocialBrain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欲擒故縱| NTR |男子漢|擇偶|分手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出櫃| 吵架|童年| 生育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