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點亮的不是贊而是我的心
admin
2021-10-29 06:41:52
0

原標題:你點亮的不是贊而是我的心

<!---->

作者兩隻嵩鼠

又到了萬年社恐人發朋友圈的時候

文案删删改改删删

配圖換了又換再換

……

終於——你戰戰兢兢地點下"發表"

內心一遍遍飄過:有木有人給我點贊? 有木有人給我點贊?

於是每隔一會兒,你都忍不住打開手機,期待著朋友圈上方跳躍的小紅點。

+1,+2,…+35

嘴角止不住上揚(哎呦,這種feel可針不戳~)

朋友圈收穫的點贊究竟帶來了什麼呢?

《黑鏡》S03E01 Nosedive:Lacie在精心編輯動態後期待他人點贊

Hayes等人將Likes(Facebook)、點贊(微信)、贊同(知乎)等類似功能統一歸納為數位化的副語言(Paralinguistic digital affordances,PDAs)。

副語言就是不通過語言符號交流,用我們的表情、肢體、音調等傳遞資訊。不消說話,葛優癱的姿勢讓空氣中都彌漫著"嚶嚶嚶,卷不動了,我要躺平"。

同樣,只是一個click,你和發朋友圈的好友並沒有語言交流,但是跳躍的小紅心就代表了雙方傳遞和感知到的資訊。

在微信、微博等平臺曬生活、分享糗事時,我們會把點贊這種數位化的副語言解讀為社會支持。來自朋友圈的小紅心會讓我們感受到被關注、被認可、被尊重,感受到自己屬於圈子中的一份子 。

同時,我們對贊的認可程度,以及從贊中感受到的社會支持强度也與發佈內容、點贊對象、人格特質等因素有關[1]。

贊幫你和所有的煩惱說byebye

根據社會分享理論(Social Sharing Theory),人們在經歷情緒性事件時,會有向他人分享以及從他人處獲得迴響的需要[2]。

近期水逆,求點贊,求安慰;

深夜emo,求點贊,求patpat。

當我們的情緒處於低谷時,會更希望從朋友圈中汲取正能量,也會更傾向於把點贊解讀為對自己的支持。

囙此,即使是簡單的點贊也會給我們帶來撫慰型支持(Nurturant support),例如收穫"摸摸頭"的關懷(情感支持)、"同是天涯淪落人" 的歸屬感等。而且收到點贊的數量越多,我們對發佈朋友圈內容的滿意度也會越高,感受到的社會支持也會更加强烈。

研究發現,發佈尋求社會支持內容的個體可以在點贊、評論等支持性行為中汲取到力量。把點贊解讀為鼓勵和支持,可以幫助他們减少當前困境下的抑鬱感、壓力,也能降低孤獨感,甚至提升生活質量[3]。

期末周來臨,大工作和ddl壓身,在朋友圈歎一句"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好友們的點贊、評論到可消解這滿腹牢騷了,化點贊為力量繼續肝!

下次遇到煩心事,可是試一試發在pyq來釋放壓力,讓大家的點贊和評論來治癒心情吧!

點贊狂魔,手下留心

點贊雙方的親密程度和點贊者在社交平臺上的活躍程度都會影響我們感知到的社會支持。

//1.親密程度

朋友圈社交能讓我們在自己熟知的人際關係中獲得社會支持,尤其是情緒支持,這在强連接關係(家人、伴侶、親密朋友等)和弱連接關係(同事等)中都可能發生。

但是相比於一面之交的朋友,在接收到家人、伴侶、親密朋友等强連接關係的點贊時,我們更容易感知到被認可、被尊重,獲得更强的社會支持[4]。< /p>

同時,當圈子更小更緊密時,我們發佈的內容也傾向於表達更多更深的情緒。

(快數一數你的pyq有幾個分組,誰還沒有個小圈子呢!doge)

//2.活躍程度

朋友圈的碎片化資訊瀏覽,也許會讓我們淪為沒有情感的點贊機器,點贊仿佛成為了模式化的行為。

所以,同樣是收到贊,我們也會有不一樣的心理感受。

研究發現,點贊接收者感知的點贊走心程度與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正相關[5]。當我們獲得"潜水達人"的點贊時,會喚起更强烈的積極情緒,而收穫一個"點贊狂魔"的小心心時,只能引起較低的積極情緒水准。

所以,大家也要有選擇性地對朋友圈內容點贊,機械化的點贊機器反而會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哦!

懂了,這是讓學堂君變高冷(bushi)

點贊多的真相竟是高公共自我意識?!

相關研究發現,高公共自我意識的個體更新朋友圈資訊的頻率會更加頻繁,發佈的內容也會收穫更多點贊,更容易感知到較高的社會支持[6]。

公共自我意識(Pubilc self-consciousness)指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行為,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估[7]。記得上公開課的自己嗎,如果後排都是聽課老師,那可是要裝出認真聽課的樣子。

家人們不妨想想自己的朋友圈裏有沒有這樣的好友:微信通訊錄人數飆升500+,朋友圈一天十更,活躍在各大線上平臺……這些可能就是有著高公共自我意識的人。

高公共自我意識的人對社會交往的期待很高,會有策略性地展示自我,往往會更新較積極的朋友圈內容

(這就是收穫高點贊的真相嗎?悟了!)

同時,他們也會更加注重他人的看法,對點贊的數量和評論格外關注,並期待好友的積極評價[7]。

朋友圈塑造著每個人的社交形象。興趣愛好、生活日常都展現其中,搞笑風,艺文範,吐槽大會,凡爾賽現場,風格迥異。這裡雞毛蒜皮不再是雞毛蒜皮,這裡可以交流有趣的靈魂。

也許生活的步履匆匆,未有暇與三兩好友品茗清談,但一個贊、一句評論卻跨越時空拉近彼此的距離。"點贊之交"是否真的淡如水?君且細細品罷。

投票

"

學堂君

收到很多點贊固然開心,但有時候更在意的是"那個人"是否給自己點贊了 ??? 不知道大家心裡是否有這樣的一個人呢?發佈了很多朋友圈,只是為了在那一個人面前刷存在感~

參考文獻:

[1] Hayes,R.,Carr,C.,&;Wohn,D.(2016). It’s the Audience: Differences in Social Support Across Social Media. Social Media Society,2(4).

[2] Rime,B.(2009). Emotion Elicits the 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Review. Emotion Review,1(1),60-85.

[3] Wright,K.(2012). Emotion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Str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Using Facebook.com: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Perceptions and Emotional Suppor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29(3),175-184.< /p>

[4] Krämer,N.,Rösner,L.,Eimler,S.,Winter,S.,&;Neubaum,G.(2014). Let the Weakest Link Go!Empirical Explorations o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Weak and Strong Tie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ocieties(Basel,Switzerland),4(4),785-809.

[5] Carr,C.,Wohn,D.,&;Hayes,R.(2016). As social support: Relational closeness,automatically,and interpreting social support from paralinguistic digital affordances in social media.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62,385-393.

[6] Lee,J.,Moore,D.,Park,E.,&;Park,S.(2012). Who wants to be"friend-rich"?Social compensatory friending on Facebook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ublic self-consciousnes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8(3),1036-1043.

[7] Fenigstein,A.,Scheier,M.,&;Buss,A.(1975). Public 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Assessment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3(4),522-527.

作者| 兩隻嵩鼠

編輯| Zene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