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沛沛李想
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之間的連接隨時都在發生。 這些人際連接有時令人愉悅、充滿活力,有時又令人苦惱、垂頭喪氣。 那麼,如何更好地理解人際關係、情緒、社會行為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呢? p>
為了更好的理解人際連接對個人情緒的影響,先讓我們通過兩個小情景來類比一下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現象吧~
情景一
上課前,你早早地出了門,在教室裏占到了一個絕佳的位置。 然而,之後進入教室的同學和朋友們紛紛與你保持距離,並在離你特別遠的位置落座。 這讓你有些困惑,但並沒有放在心上。 漸漸地,教室裏的空座位越來越少,只剩你的兩側還空著。 此時,最後兩位同學走進教室,你看到他們皺了皺眉、面露不悅,即便和別的同學擠在一起也不願坐在你旁邊。 p>
此刻,你的情緒是怎樣的? span>
情景二
今天天氣很好,你像往常一樣出門上班。 在熟悉的早餐店,你要了一杯豆漿和兩個肉包。 你看到隔壁桌正好有自己的兩位同事,你熱情地跟他們打招呼,卻發現他們看了你一眼,沒有回應,繼續低下頭竊竊私語。 你感到很奇怪,但不知道為什麼。 來到公司後,你開始自己的工作。 同事給每個人都點了奶茶,唯獨沒有你的,你詢問原因,有一比特同事明確地告訴你,他們並不想幫你點奶茶。 p>
此刻,你又產生了怎樣的情緒? span>
在上述兩種情境下,我們產生的負面情緒可能與感受到的社會排斥有關。< strong>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是指個人或群體被排除在充分的社會參與之外,或某些個人、家庭、社群缺乏機會參與一些社會普遍認同的社會活動,而被邊緣化或隔離的過程。 研究認為,社會排斥會引發個體的消極情緒,降低個體對自身的評估。 p>
具體地講,社會排斥包括社會忽視(social ostracism)和社會拒絕(social rejection)兩種表現形式,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帶有"明確的反感表現"。 個體受到的排斥有時伴隨著來自對方明確的反感表現,這種形式的社會排斥被稱為社會拒絕; 有時候則沒有伴隨明確的反感表現,這種形式的社會排斥被稱為社會忽視。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個簡單的例子來區分社會忽視與社會拒絕。 p>
案例一:小明加入了一個羽毛球社團,在一次社團活動中,其他社團成員總是在一起說話和打球,沒有人邀請他一起參與,小明自己一個人待在一邊,顯得格格不入。 p>
案例二:小明參與了社團活動後的聚餐,飯桌上大家有說有笑,小明嘗試著向其他社團成員發出對話邀請,卻都被拒絕了。 對方告訴他,大家不太願意跟小明交往。 p>
在案例一中,小明雖然被排斥在群體之外,但沒有感受到對方表現出明確的反感,只是被"忽視"了,案例中的社會排斥即表現為社會忽視。 而在案例二中,小明明確地接收到了對方表示反感的資訊,受到了直接"拒絕",案例中的社會排斥即表現為社會拒絕。 p>
除了給個體帶來負面情緒,社會排斥還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其中便包括了個體的親社會行為。< strong>親社會行為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的友好積極的、有利於他人的行為,如對他人的幫助和支持。 在過去研究中,對於社會排斥與親社會行為的關係,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p>
第一種觀點認為受到社會排斥將减少個體的親社會行為,當個體感覺到自己被排斥時,內心與他人產生積極友好的社會連接的基本需求被打破,幫助他人的意願降低。 p>
與之相反,第二種觀點認為受到社會排斥將新增個體的親社會行為,當個體感覺到排斥後,與他人產生聯結的歸屬感需求未得到滿足,進而試圖通過親社會行為重新融入群體,幫助他人的意願提高。 p>
那麼,上述兩種觀點是否相互衝突呢? 事實上,先前研究並沒有對社會排斥的兩種表現形式——社會忽視和社會拒絕展開分類討論,因而造成了兩種觀點在表面上的對立。 p>
我們認為,遭受社會拒絕與遭受社會忽視的個體在親社會行為表現上存在差异,且歸屬感需求對社會排斥與助人意願之間的關係具有調節作用(圖1)
圖1社會排斥與助人意願的調節模型
通過情境問卷,我們運用社會排斥的回憶範式,對172名都市人口進行了初步測查。 結果發現,在親社會意願上,受到社會忽視的被調查者與控制組之間沒有顯著差异; 相比之下,遭受社會拒絕的被調查者表現出了更低的助人意願。 p>
我們推測,受到社會拒絕者認為他人注意到了自己且不予以接納,於是對群體及群體中他人的信任受到了破壞,且被拒絕者的自尊可能受到傷害,最終相應地做出排斥行為或减少親社會行為。 p>
進一步研究中,我們在實驗室環境下,對66名大學生的歸屬感需求及受到排斥後的助人行為意願進行了量測。 錶1、錶2的結果證明,歸屬感需求對社會拒絕與助人意願之間的調節作用顯著,且社會拒絕對於低歸屬感需求者的親社會意願影響更大。 低歸屬感需求水准的個體遭受的被拒絕程度越高,就表現出越低的助人意願; 而高歸屬需求水准的個體在遭受社會拒絕後,助人意願不會出現顯著變化。 也就是說,不在意自己是否合群的人,越被他人排斥就越不願意幫助別人; 而時常關注自己是否合群的人,即使被他人排斥也依然願意伸出援手。 p>
"
作者說
我們認為,歸屬需求較高的個體與他人建立聯系的需求較高,受到社會拒絕時更可能通過行為來修復或彌補與他人的關係,這種特質促使他們通過親社會行為來維護關係,緩解了社會拒絕對親社會意願的降低作用;而歸屬需求較低的個體與他人建立聯系的需求較 低,受到社會拒絕時不太可能因為被排斥而從事彌補行為,因而自然地降低了親社會意願。
心理學部各實驗室、課題組運營有一批不同方向的優質心理學科普公眾號,在大學堂後臺自定義選單點擊"分類精選"-"友情公號 strong>" 可以查看。今後的每個週六,大學堂都會轉載其中一篇與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親社會實驗室"(微訊號:Prosocial_Lab),由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寇彧教授實驗室主辦,分享實驗室最新研究成果,推介相關心理學前沿文獻,普及相關心理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李沛沛,黃程,&;寇彧.(2017).社會排斥與個體助人意願:歸屬感需求的調節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5(004),597-602.
作者|李沛沛李想
來源|親社會實驗室
編輯|木舟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親社會實驗室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欲擒故縱| NTR |男子漢|擇偶|分手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出櫃| 吵架|童年| 生育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