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原來你們都是顏控|面孔影響社會判斷
admin
2021-11-13 22:50:03
0

原標題:哼,原來你們都是顏控|面孔影響社會判斷

<!---->

作者|小龍蝦

現如今,玉樹臨風、眉清目秀成了一種"資本","顏值即正義"仿佛成為社會的信條。

然而最近李某迪的事情讓我們大跌眼鏡,看著他溫文爾雅的照片,人們不禁發問"這濃眉大眼的也能背叛革命?"。

與之相對,"脫口秀花瓶"徐志勝的爆火,也讓人們感受到了長相過於平凡也可以"被老天爺追著喂飯吃"。

那麼,面孔對於我們判斷他人的性格和品質有作用嗎?

臉是重要的社會判斷線索,它相當容易被我們關注到

一項研究發現,面孔的信任感資訊在33毫秒內就能從陌生人的面部特徵中獲得。只需要一眼,對方是個怎麼樣的人,就已經在你腦海裏留下了印記。

那麼,面孔的哪些特性可能會使得人們覺得對方更值得信任的呢?

著名心理學家Tordov認為,人們在知覺面孔是否有更高的可信任性的時候,會採用一種"過度概括" 的策略:相比細緻地加工面部具體的特徵,會更傾向於整體性的對面孔進行知覺。這種整體性的感知,不僅包括感知鼻子、眼睛這些具體部件的形狀與位置,更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這也是我們會對不同照片產生不 同感覺的原因。

面部情緒也給信任度判斷帶來巨大影響。研究發現,帶有高興的情緒的面孔會讓別人更多感知到信任感,而帶有憤怒的情緒的面孔則會讓別人認為你更不可信。即使是沒有任何情緒,與情緒相關的面部特徵也會產生類 似的效果,例如微笑、瞪眼等。

但是容易被我們關注到的不一定就是準確的。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李某迪一樣,僅靠面孔資訊就判斷他人很容易"翻車"

在人們判斷對方是不是值得信任的人的時候,除了依據面孔,也會參攷對方的背景資訊、和ta互動產生的感受等進行判斷。這些線索顯然比面孔資訊更加客觀全面理性。< /p>

然而,面孔資訊對我們的影響仍然存在。在一項研究中發現,當同時呈現面孔資訊和背景資訊的時候,人們仍傾向於給那些看起來更值得信任的人投資

即使是被"公認為看人更准"的老年人也難逃面孔的影響

反而,相比年輕人,老年人會在判斷對方是否可信時會更加受到面孔的干擾,以至於忽視更可靠的其他線索(例如背景資訊)。

這可能因為老年人自身認知能力退化,他們在判斷他人的時候可能會更多採用面孔這樣的簡單、自動化的線索來减少認知負荷。並且老年人會把信任當作一種加强與他人情感聯系的一種管道,但這也給了一些騙子可乘之機。

"

作者說

對於面孔資訊的自動化加工,可能來源於進化過程中漫長的演變,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行為習慣。

大家每個人都是"顏控",但是我們在"吸顏"的同時,也要注意"面孔不是萬靈藥,看看其他才最妙"。

心理學部各實驗室、課題組運營有一批不同方向的優質心理學科普公眾號,在大學堂後臺自定義選單點擊"分類精選"-"友情公號" 可以查看。今後的每個週六,大學堂都會轉載其中一篇與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北師大老年心理實驗室"(aginglab)。北師大老年心理實驗室現時由王大華教授和彭華茂教授的課題組組成,公眾號主要推廣與老年人心理健康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活動。關注老年心理健康,便是關注我們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Bailey,P.,Szczap,P.,McLennan,S.,Slessor,G.,Ruffman,T.,&;Rendell,P.(2016). Age-relate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first impressions of trustworthiness. Cognition and Emotion,30(5),1017-1026.

[3] Todorov,A.,Pakrashi,M.,&;Oosterhof,N.(2009). Evaluating faces on trustworthiness after minimal time exposure. Social Cognition,27(6),813-833.

作者|小龍蝦

來源|北師大老年心理實驗室

編輯|木舟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北師大老年心理實驗室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欲擒故縱| NTR |男子漢|擇偶|分手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出櫃| 吵架|童年| 生育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