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希望我最好,又怕我太好"
前不久福原愛在微博更新了一條視頻,她送給了母親一個乒乓球台,母親坐著輪椅和她暢快地打了一會桌球。 span>
這幅畫面中,有溫暖的地方,因為這對母親的眼睛裏都有了光芒。 span>
也有隱約讓人覺得憂傷的地方,因為曾經母親以女兒離婚為耻,現在母女終於和解。 這份和解中,又透露著一種母女相依為命的悲情。 span>
福原愛與母親福原千代的關係,像極了我們東亞文化下的母女,甚至也可以代表很多中國式母女關係。 span>
我們對福原千代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媽媽從小陪著小愛打球的樣子,小愛訓練的球臺旁邊,多半都有媽媽加油助威的影子。 span>
同樣作為桌球運動員,媽媽希望福原愛在事業上越來越好。 span>
可是,同樣作為女人,媽媽對女兒還有另一層要求,就是你要做個賢妻良母。 span>
福原愛婚變的時候,母親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她從新聞上知道之後,覺得"沒臉待在江家"、"逃回了日本"。 span>
福原愛拿過無數冠軍,也登上過奧運會的領獎臺,在事業上,她算是功成名就。 span>
在家庭生活,她也曾按照母親的教導,做最合格的妻子和母親。 span>
婚後退隱家庭,世界排名第4的她,只能給排名第79的江宏傑做陪練。 span>
主要任務就是一日三餐,照顧好丈夫和孩子,每天丈夫出門她在門口相送,每天丈夫回家她在門口幫他換鞋、換衣服。 span>
一起吃烤肉的時候,母親甚至會責備小愛,怎麼可以讓丈夫烤肉,這些是女人應該做的。 span>
也許也會有人說,母親對女兒的教導,是希望她家庭事業雙豐收,這有什麼錯嗎? span>
這就是我們文化下的母女——女兒要成為"長著女兒面孔的兒子",母親希望女兒好又害怕女兒太好。 span>
幾千年男權制社會下,母女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 span>
過去女性的命運都是相似的,不外乎就是嫁人生子。 span>到了近代社會,女性的命運開始改變,母親和女兒命運不同的概率很大。 span>
於是,在我們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母女關係就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span>
母親和女兒的愛與恨
我有一個朋友小蘭,她非常不理解媽媽的行為。 span>
如果她拿著漂亮的衣服問媽媽好看嗎,媽媽會看都不看一眼就"不好看",或者"花錢就不好看"。 span>
有一次小蘭化了一個精緻的妝,說要出去聚會,媽媽瞪了他一眼,說她"女孩子不知道檢點,這是要出去勾引男人嗎"。 span>
生孩子之後的一年,小蘭在家帶娃沒有出去工作,媽媽憂心忡忡害怕她被拋弃。 後來,小蘭出去工作經常忙到半夜,媽媽又會怪她抛頭露面不顧家。 span>
這並不是母親對女兒的高要求,而是母親對女兒的不滿和嫉妒。 span>
在我們亞洲文化背景下,母親對兒子的期待就是希望他出人頭地,這樣自己就可以母憑子貴當"皇太后"。 span>
不管兒子多麼優秀,母親都會覺得驕傲。 span>
但是女兒不同,母親潛意識裏會與女兒對比。 每次看到女兒擁有好的事物時,就會觸動母親的憂傷:同樣是女性,為什麼她可以擁有,而我卻沒有? span>
這就解釋了,小蘭的母親為什麼看到她有女人味的時候,心裡會有不滿。 span>
女兒與母親的嫉妒與競爭,也體現在方方面面。 span>
我們小時候,是不是都穿過媽媽的高跟鞋、裙子,塗過媽媽的口紅和化妝品? span>
俄狄浦斯情結中的男孩戀母,暗暗與父親競爭。 span>
同樣,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就是和母親競爭對比,在顏值、事業等方面都有體現。 span>
媽媽和女兒競爭,這聽起來不可思議。 span>
但是在潛意識的深處,同性之間的對比與嫉妒,一直在暗流湧動。 span>
母親在意識層面,疼愛女兒希望女兒比自己强,在潛意識層面,卻害怕女兒太好,觸動到自己"不曾擁有"的創傷。 span>
完成母職,是母親對女兒的要求
女性的價值有兩種,一種是自身的價值,一種是男人賦予的價值。 span>
母親當然希望女兒都擁有,所以現代很多女孩都是"長著兒子面孔的女兒"。 她們必須滿足母親的期待,像兒子一樣出人頭地。 span>
也要做個女兒,做母親的小棉襖,與母親共生,做母親生命的延續。 span>
女兒沒有結婚的時候,母親焦慮無比,仿佛不結婚女兒就不算一個成人,用各種管道逼迫女兒結婚。 span>
女兒結婚之後,母親又覺得悵然若失,失去了一個戰壕的戰友。 span>
面對婚姻時,媽媽希望女兒要結婚,又怕女兒婚姻太幸福。 span>
我有一個朋友,結婚之後發現媽媽總是暗示她,"男人沒有好東西"。 小蘭和老公你儂我儂,感情好的時候,媽媽告訴她要提防著男人。 span>
如果兩口子關係不好,朋友的媽媽就會告訴她"你看,我早就說了,男人都這德性"。 span>
她能感受到,媽媽是愛她的。 可又隱隱約約覺得,好像媽媽有點"害怕"她幸福。 span>
東亞文化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母親與父親的關係很難親密,或者可以說家庭的分工中,是沒有父親的。 span>
如果媽媽與伴侶關係不好,她就會把女兒拉到跟她一個陣營,一起抱怨爸爸,厭惡男人。 span>
女兒也會變得恨爸爸,進而不相信男人,不相信愛情。 span>
女兒們知道擺脫母親、擺脫家庭的唯一管道就是找一個男人嫁了,可是她們也知道,那個男人八成是不可靠的。 span>
生活中,一個外婆,一個媽媽,帶著一個孩子,共同生活的例子,並不罕見。 span>
這是偶然,也是苦心經營後的必然。 span>女兒完成母職後,再回到母親的懷抱,和母親共生依賴。 strong>
被嫌弃的女性的一生
我們的文化都是有些"厭女"的,男性的厭女體現在對女性的物化和蔑視,女性的厭女體現在對女性身份、女性性別的厭惡,或者是自我厭惡。 span>
媽媽有了女兒之後,會把自我厭惡投射到女兒身上。 span>
我們發現,那些極度重男輕女,剝削女兒的,恰好都是母親。 國產劇也越來越喜歡營造一個"扶弟魔"的角色,往往更能引起共鳴。 span>
被性別重創的母親們,也在用性別剝削著女兒。 span>
她們似乎想要把女兒培養成世界上最懂她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