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某
大家小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每當覺得孤單時,都會跟自己的玩具熊嘮嗑、做遊戲,總會期待它在下一秒突然開口說話,可以"活過來"陪孤獨的自己玩遊戲。 p>
在最新一期《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一個叫《生日快樂》的喜劇作品裏,玩具熊真的開口說話了,並且和匹諾曹、冰柜一起,想為它們的主人過個生日。 p>
然而,「二十六歲,本科畢業」的成年人對此表示:
科學:謝謝你的信任,但如果你不想一個人過生日,最好還是短暫地相信一下你的玩具熊:D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僅不再相信玩具熊會說話,我們也變得越來越形單影隻,"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然而,就像喜劇的最後,在玩具熊、匹諾曹和冰柜消失之前留下的三句話那樣:
就算是…一個人…也沒關係。 p>
因為,一個人也可以擁有治癒孤獨的力量。 span>
01孤獨究竟是什麼? strong>
其實孤獨最早是醫學中的詞彙,是一種個體社會交往技能、語言表達、認知技能發展緩慢的病症[1]。 p>
在1973年被Weiss引入進心理學之後,無數心理學家都試圖對"孤獨"進行定義,然而始終難以得到一個公認的"正確"答案。 p>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學堂君用「2、3、4」三個數位來介紹幾種心理學上對於孤獨的理解。 span>
//2個主要特徵
Weiss將孤獨感定義為一種主觀的情緒體驗或心理覺察,指個體的交往水准未達到預期效果時的不愉快的心理體驗[2]。 p>
這表明孤獨有兩個主要特徵:人際關係的缺失,令人不愉快的主觀體驗。 span>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後,便是對於歸屬和愛的需要。 如果我們與他人的感情連接出現了裂縫,比如當我們缺乏親密好友,或者被他人疏遠、誤解或拒絕時,這種歸屬與愛的需要難以得到滿足,就會感覺到孤獨。 p>
孤獨的體驗還是主觀的,源於我們對自己人際需要的認知,而非來自他人的客觀描述或評估。 所以即使朋友再怎麼告訴你"一個人真的很自在,完全不會覺得孤獨啊",期待陪伴的你仍然會在獨自一人時感覺到孤獨。 p>
//3種分類
根據孤獨的時間特徵,Young和Beek將孤獨分為了三類:暫時性孤獨、情境性孤獨和長期性孤獨[3]。 p>
暫時性孤獨是指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體驗到的偶然的孤獨感。 就像每當學堂君走在路上看到小情侶卿卿我我時,都會在腦海中為自己奏響"孤寡之歌"。 p>
只有我一個人屁事兒一堆又學不好又活不好還沒有男朋友嗎
是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
情境性孤獨是個體處於陌生、封閉的環境中所感受到的孤單,比如獨自在外求學、打拼的人,常常在深夜輾轉反側時感覺到孤獨。 p>
而長期性孤獨則可以看作一種人格特徵,也被稱作特質孤獨,表現為持續、長期的社交不足或缺乏滿意的人際關係。 p>
//4個維度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時代特徵下,"孤獨"的概念也不斷延展,誕生了更多的維度。 p>
比如在一項針對當下大學生孤獨感的研究裏,研究者通過對問題"你在什麼情况下感受到孤獨?"回答的分析,得到了當代大學生孤獨感的四個維度,分別是:人際孤獨感、社會孤獨感、自我孤獨感和發展孤獨感[4]。 p>
「人際孤獨感」是指,當一個人不被他人關注、接納、鼓勵和支持時產生的孤獨感。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人際關係的缺失。 p>
而「社會孤獨感」,通俗來講便是: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p>
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往往會遭遇社會現實與個人理想的激烈碰撞,感受到價值觀的衝突和裂變,進而產生不被社會理解的孤獨感。 p>
第三個維度是「自我孤獨感」,指當個體對自我的認識與外界的評估產生衝突時,感受到的"你們都不懂我"的孤獨感。 p>
最後則是「發展孤獨感」。 發展心理學認為,個體在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發展任務,如果不能完成相應的發展任務,便會感覺到孤獨。 p>
假設你現在大四,身邊的同學紛紛有了對未來的規劃,而你還不知何去何從,那種被同伴"扔下"的孤獨感便會席捲而來。 p>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部分心理學者對於"孤獨"的理解,並不是「正確的」答案。 至於"孤獨到底是什麼?",或許可以問一問你自己——
你所感受到的孤獨體驗,就是真實的孤獨。 strong>
02獨處≠孤獨
雖然孤獨通常發生在我們獨自一人時,但"獨處未必孤獨,孤獨未必獨處"。 p>
孤獨是一種主觀狀態,既可能發生獨處的時候,也可能發生在群體中,表現為「群體性孤獨」。 p>
而獨處的內涵比孤獨更加豐富和複雜。< strong>獨處通常被看作獨自一人、不與他人交流的客觀狀態,同時包含情感體驗、認知評估和行為表現,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還可以是中性的。 p>
Larson將獨處定義為:個體與外界無互動,或意識上與他人分離,並能够自由選擇個人身心活動的狀態[5]。 該定義強調了,獨處不是物理上的遠離,而是意識上的遠離。 p>
在此基礎上,Larson和Lee將獨處分成非自願獨處(involuntary solitude)和建設性獨處(constructed solitude)[6]。 p>
非自願獨處是指雖然渴望有人陪伴,但現實卻並不如意的被迫獨處。 孤獨可以被看作非自願獨處時的情緒體驗成分之一。 p>
而建設性獨處,又被稱作積極獨處,是個體主動選擇的、具有較高自主性的獨處狀態。 p>
如果是個體自願選擇獨處或偏好獨處,雖然客觀上也處於社交孤立狀態,但並不會覺得自己缺乏與人接觸。 這時的獨處非但不會引發孤獨感,反而內心會感到滿足、愜意,成為人們追求的狀態。 p>
03當我們一個人時
所以,一個人並不一定意味著孤獨,如果能擁有積極獨處的能力,即使是一個人也沒關係。 p>
學堂君想用《生日快樂》這個喜劇作品來談談:當我們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樣去培養自己積極獨處的能力。 p>
//1、給自己一些儀式感
"吃完蛋糕就算過完生日了嗎?"
"沒有,還得送禮物,還得點蠟燭,還得許願,還得吃蛋糕。"
連"小熊"、"匹諾曹"和"冰柜"都知道過生日需要這些"流程",我們也可以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營造儀式感。 p>
有研究發現,儀式能够啟動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獎勵體系,從而給我們帶來情緒撫慰[7]。 p>
儀式的目的也不在於行為本身,而在於儀式背後的意義。 當我們給自己唱響生日快樂歌的時候,就是在告訴自己:即使現在只有我一個人,但溫暖和愛一直在我身邊。 p>
所以,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嘗試給自己買一點能讓自己開心的小禮物、在重要的日子品嘗美味的蛋糕,順便許下對未來的期許。 p>
//2、吃一些熱騰騰的食物
就算冰柜不會活過來幫我們"臥個荷包蛋",我們也要吃一些香噴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