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時等下同伴,連狒狒都能做到|動物和人的利他行為
admin
2021-12-10 03:38:23
0

原標題:爬山時等下同伴,連狒狒都能做到|動物和人的利他行為

<!---->

作者|白紙象

家裡養過雞鴨鹅牛羊的朋友們,一定對下述場景深有體會:群居動物們總是"黏"在一起。

愛你就要擠在一起,生死不渝:

羊山羊海:

火烈鳥,往往成千上萬只結群,甚至可多達10萬只。 遷徙時萬鳥齊飛,遮天蔽日:

以上都是動物的集羣行為。 動物們建立起自己的"社會"和"社區",共同生活,共同生存。

集羣生活——"痛並快樂著"

動物集羣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現象,一些動物會與同伴聚集成群,共同生活,少則不到十只,多則成千上萬。

集羣讓動物們組成了一個互惠共利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可以幫助每個成員獲取食物、尋找配偶、防止被捕食,並為缺乏生活經驗的年幼成員提供庇佑。

囙此,集羣有利於動物的覓食、安全、繁殖等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座頭鯨會相互配合用氣泡製作"漁網",捕食魚群

但與此同時,集羣也會帶來不利,主要體現為競爭壓力。 比如,草原的旱季食物匱乏,同一族群的斑馬需要彼此競爭以填飽肚子。

群體生活並非百利無一害,而是"痛並快樂著"。 那麼,群居生活的個體,是否會犧牲自身利益,以配合群體生活、得到群體庇護呢?

一個關於狒狒運動模式的研究,或許可以提供答案。

移動中的狒狒:跟隨眾"狒"的脚步

在群體中,動物會根據相鄰同伴的運動情况進行自我調整,進而維持族群的運動一致性和聚集性。 狒狒群體也是這樣的。

但是,狒狒群體裏個體的體型差异非常大,有的狒狒身形高大,有的則矮小瘦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不同體型大小的狒狒

不同的身體特徵會影響狒狒的移動能力(locomotor capacity)。 為了最大程度利用能量,每只狒狒都有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移動速度

但是,每只狒狒最喜歡的移動速度可能與群體的整體移動速度不相同,那麼狒狒會怎麼做呢?< strong>是我行我素,還是"自我犧牲"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Harel等研究者給一個野生狒狒群中的25只狒狒安裝了GPS頸圈,並得到了有趣的發現[1]:

狒狒會調整自己的步伐,與鄰近的同伴保持一致。

尤其是當狒狒群體離散程度較大時,狒狒會放弃自己最愛的特徵步頻,犧牲自己的能量利用率,只為了與群體保持一致

當狒狒比大部分同伴前進速度更快時,它們會放慢脚步,犧牲自己提前覓食的機會; 當狒狒落後時,尤其是年幼的狒狒,它們會拼盡全力追趕同伴,犧牲休息和進食的時間。

由此可見,狒狒會犧牲自己的利益,例如進食、能量消耗,以迎合群體

這種現象在自然界比比皆是。 當集羣給動物帶來的益處大於弊端時,動物們願意犧牲自己一部分利益,做出妥協、配合群體。

這種犧牲和妥協,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狒狒的社會性,狒狒做出互利行為,彼此之間形成了緊密的聯結。

利他行為:從動物到人

不僅是狒狒,許多哺乳動物都有類似的利他行為。 它們會以降低自身對環境的適合度為代價,來提高其他個體適合度的行為。

也就是說,除了彼此的生存競爭,動物們也會做出"互助友愛"的利他行為。

比如,雄蜘蛛和雄螳螂往往在交配後被伴侶吃掉,為伴侶養育後代提供營養。 這是一種極端利他的行為,以生命為代價,"無怨無悔"。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黑猫警長》中,雄螳螂新婚之夜被妻子吃掉

再比如,某些鳥群在面對食物匱乏的困境時,年老的鳥會主動離開族群,自生自滅。< strong>工蟻承擔養育幼蟻、尋找食物、照顧同伴的工作,放弃自己的繁殖機會。 某些吸血的蝙蝠甚至會在同伴缺乏食物時,把自己吸到的血吐給它喝。

動物做出利他行為,可能是為了新增群體的存活率,可能是為了壯大與自身相似的基因,也可能是為了互利互惠、獲得回報[2]。

與動物相比,人類的利他行為動機更為複雜,原因更為多樣,有時會捲入情感和道德。< strong>動物往往是結果利他,人類則是動機層面真正的利他主義[3]。

人類比動物更多、更自發地利他,具有極强的互惠傾向。 這讓人類社會得以發展壯大:我們彼此合作,彼此團結,分享資源,構建强大的道德約束體系[4]。

利他行為——文明的誕生與演化

人類文明早期,是分工合作支撐了社會制度,比如男人們冒著生命危險,集體獵殺大型動物。

而分工合作促成了公平的產生,公平可以激勵每個人更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這個過程中,容忍和信任逐漸萌芽。 社會制度,也一點點構建起來[5]。

有研究發現,人類嬰兒會主動分享資訊以幫助他人獲得獎品,而黑猩猩則不會[5]。

在這個過程中,文化規範可能扮演著重要作用:"利他"早已根植在我們的文化中,被社會認可和贊許,成為我們的行為規範。

我們常常在古老的人類故事中讀到對利他行為的讚揚,比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比如普羅米修士盜火種以給人類帶來光明。 我們以助人為榮,以自利為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士自我犧牲,換取人類的光明

利他行為促進了人類族群文化規範的建立和完善,而文化規範又反過來塑造著新生的人類幼崽。 隨著生命的輪回,周而復始,文化以這種管道在人類文明中繁衍生息。

這也正如盧梭所言:人類生來就是親社會的。

你知道哪些有趣的動物利他行為,或者你在生活中曾經做過哪些利他行為?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投票

"

學堂君

雖然文章中舉了多處例子來說明利他,但學堂君在其中發現也有細微的區別。比如老去的鳥兒主動離開群體是利他行為,但狒狒調整步伐的行為好像更偏向從眾行為?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

參考文獻:

[1] Harel,R.,Loftus,J. C.,&;Crofoot,M. C.(2021). Locomotor compromises maintain group cohesion in baboon troops on the mov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88(1955),20210839.

[2]李惠堂,包軍.(2007).動物利他行為的研究進展及爭鳴.中國農學通報(09),19-23.

[3]洪帆.(2005).利他主義:從社會生物學到社會科學.醫學與哲學(06),5-8.

[4] Fehr,E.,&;Fischbacher,U.(2003). The nature of human altruism. Nature,425(6960),785-91.

[5] Mcloone,B.(2012). Collaboration and human social evolution: review of Michael Tomasello’s why we cooperate(MIT Press,2009). Biology &;Philosophy,27(1),137–147.

作者|白紙象

編輯| Zene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 strong>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