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1225/5518e014a6d047d09ecde6a651ad23be.png "/>
近日王、李二人大鬧全網。 span>
即便是從不追星的人似乎也很難將舞臺上多才多藝、鏡頭前瀟灑釋放迷人自信的王力宏與現實的渣男聯系到一起。 p>
從鏡頭前的大秀恩愛到彼此隔空對罵擾動所有粉絲,王的完美人設顛覆,各路資訊中我有看到李某一直在求助,並對王某關於恐懼,勒索威脅的回擊直指王某的自戀型人格。 稱自己是長期遭受精神虐待,羞辱和被情感操控的人。 p>
發生了什麼,讓一個高學歷的女人心甘情願接受長達N年的精神操控,又是什麼令其從備受壓抑到徹底揭露真相,憤怒地發聲? strong>
今天我們將視角拉進自戀性人格一起看一下。 p>
< strong>01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衝突
一個來訪描述,他和愛人在一起總感覺自己哪哪都不好,自責內疚並伴有强烈的孤獨感。 而當愛人出差不在家時,這種感受會變少。 p>
諮詢中她發現,自己無法觸及愛人情感,她既感覺不到愛人對自己的理解與感受,覺得愛人哪裡不對勁,可又覺得愛人是好的、對的,自己不該對愛人有要求。 p>
她不知道這種複雜衝突的感覺是愛人傳遞給她的。 因為自戀性人格致力於保持自己完美形象,很少甚至不關心、理解他人感受和需要的。 p>
囙此,和自戀者在一起會感受到不快甚至被忽略。 p>
其中的心理根源在於:
自戀者的共情的能力缺損了。 span>
在自戀者的童年,要麼沒有被感受,要麼是養育者代替孩子感受。 如此,自戀者有著對溫暖、被愛極度渴望的內在,同時也有這樣的幻想: span>
你們必須都是愛我的。<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如此,自戀者無法覺察、感受自己的內在需要,離真實的自己愈來愈遠。 同時將虛假自我的光鮮外表下那樣一顆感覺自己不被愛、不如人的部分投射給對方。 p>
這也是現實中當和自戀者在一起,總會讓對方感受到都是自己不够好的原因。 span> span>
那自戀是如何形成的,被吸引的人又是如何配合著完成這一互動的呢? p>
< strong>02
自戀型人格的形成
家庭是人生開始的地方。 p>
剛出生的嬰兒處於全能自戀。 當逐漸長大,全能感經歷現實中的挫折一點點被打破並被帶入現實。 span>
這需要在早年的養育中,既要有恰到好處的挫折,同時在挫折中感到抑鬱、沮喪、焦慮或恐懼時,有可理想化的力量、安全和慰藉的來源令其感受到愛與安全。 p>
然而,在全能感應被打破而沒被打破之時,就很容易形成自戀性人格障礙。 p>
全能感沒打破來自三方面。 p>
一是父母基本不設定規則,孩子被慣壞。 strong>
二是父母過度參與掌控孩子生活,清除其成長中的一切障礙。 strong>
不必面對挫折、做錯事後的羞耻感與失敗,孩子習得過度依賴。 父母的過度控制,會壓抑孩子的需求、感受,迎合和滿足父母並承載孤獨和羞耻長大,成為"媽寶男"或"媽寶女",
三是有條件的愛。 strong>
有條件的愛破壞性最大。 孩子是否可以得到愛視父母心情而定,特別是父母將自己的成就建立在孩子身上。 孩子不曾被鼓勵、被允許發現自己、做自己。 p>
如果成長環境極度缺愛,那麼內心就會製造出一種"愛"來滿足自我需要,也就是自戀的初級模型—— 既然我得不到別人的欣賞,那我就自我欣賞,並陶醉其中。 span> span>
當兒童實際得到的誇獎,和期待得到的誇獎,嚴重不對等,那麼我們有可能就會用 幻想性 來替代補償這一自戀之需要。 span>
這一切,就是自戀者的人格底色。 p>
< strong>03
為什麼越優秀的女性越易被PUA? strong>
李松蔚座客圓桌派時說,生氣是一個人的本能,是比較原始的防禦,我們的教育讓女孩活得高級,繞開了原始的部分。 他說他的一個功課就是這些女孩子原始一點,該生氣就生氣。 他說這也是越優秀的女孩越容易被PUA的原因。 p>
一個女孩,母親在多子女家庭中長大,怕衝突,耻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且常自我犧牲。 span>
女孩習得了母親的隱忍、付出與怕衝突。 當長大進入人際關係,讓步、服從、自我犧牲、內在低價值,會吸引自戀者的到來。 p>
從這點看,高知,高學歷,高智商的李靚蕾,心甘情願地接受婚前不平等條約,放弃自己人生,將自己隱藏在他身人身後,飽經婚姻摧殘,5年生三娃。 堅持了N年,直至崩潰似乎不難理解。 p>
< strong>04
如何避免、以及如何面對自戀者? strong>
從自戀性人格的分析看,我想至少涉及三個層面。 p>
一是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 strong>
自體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 p>
"父母是什麼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 曾奇峰老師曾說過,好玩的人、健康自戀的人、粗心而陽光的人、清爽的人,這些是好父母的人格表現。 綜合起來就是,在關係中邊界清楚,不黏黏糊糊; 能够自得其樂,不太依賴他人; 處理事情立斷果决,不拖泥帶水; 也尊重他人的邊界,不入侵不破壞……
這是做父母的方向。 如父母不是這樣的人,作為他們孩子的我們,就要覺知、審慎地看待關係中的我們的邊界、付出與人際互動模式。 p>
二是作為自戀者互動的雙方。 strong>
我曾看到一個形象的比喻。 假如我們有雙舒服的舊鞋,就算它已經很破了,我們還是不想扔掉, 因為它和我們的脚很貼合,穿著它可以走很遠的路。 span> span>
這有點類似於我們的人際互動模式。 p>
誠然,我們無法做主如何被養育。 但一又舒服的舊鞋,要不要換,什麼時間換,換成什麼樣的,我們是可以說了算的。 p>
我相信每一個有過和自戀者打交道的人都有過無數難捱的日夜,除了現實問題,比如出軌、被打壓、貶低、被PUA等,還有悲哀、恐懼、憤怒等强烈的情緒。 p>
對此,我們是順從還是醒來,是感受自己的真實,用現在的自己回應,還是依舊用舊有模式面對。 p>
我們總可以做點什麼。 p>
< strong>05
說在最後
《關系陷阱:如何與自戀的人相處》一書中說到和自戀者相處,要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在關係中佔據主動。 p>
1. 理解,但不縱容; strong>
2. 會意,但不屈從; strong>
3. 洞察,但不退縮。 strong>
意思是可以對自戀者給予理解,但要有邊界,不接受對方的甩鍋,不放弃自己的權利。 span> span>
與自戀者相處是一個耗心力的事情。 有時被PUA也常不自知。 但請在你已經覺察哪裡不對時,不要裝作看不見。 p>
我知道光環及光暈炫目多姿,但如果是假相,總有破除的一天。 但無論如何不能失了真實的自己。 p>
對自戀者,要勇於說"不"。 別忘了,在心理學普及的時代,我們總可以做些什麼的。< strong>越保有自我,越警醒,越能保護好自己。 strong>
文章來源於心知島,作者麼利華
近期課程(點擊可查看詳情)
< strong>九州心理最新課程總表(2021年11月更新)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專案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心理治療師】國家衛健委組織考試+人社部權威頒證
【2021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