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長時間處在焦慮狀態時,人的身心是不舒適的,甚至會帶給自己一種恐慌感。 p>
人為什麼會焦慮? 焦慮的背後本質是什麼? 就是對自身的一種不滿意。 或者說是對自己當前工作生活的一種不確定感。 p>
我們每天需要做什麼? 我們是否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我們是否有想過每一天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每一次的焦慮背後都蘊藏著自己要改變的機會。 p>
我們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呆著,甚至在這個地方待著明顯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變化。 每天的工作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 p>
在重複的道路上,就會感覺到生活會有枯燥感,甚至會有一種無力感。 想要改變現時的處境,但是不知道應該從哪裡改變。 p>
比如說,一個人每天上班都是戰戰兢兢的,因為只要自己做得有一點不對,老闆就會罵自己,就會說自己,自己內心很不舒服,有一種焦慮感。 自己也想過辭職離開,但是不知道接下來的路應該如何去走,很是迷茫。 p>
其實在這裡就會有一個誤區:我們來一家公司上班,用自己的時間去換取相對應的報酬,當把工作完成了,老闆付給自己薪水就可以了。 至於老闆責駡自己,那是老闆的一種情緒,是老闆的一種焦慮和恐懼,我們不應該為他的情緒而去買單。 p>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效應:踢猫效應。 老闆把一比特爸爸罵了,爸爸很不開心,回到家把孩子責備了。 孩子有點莫名其妙,自己沒有做什麼錯事就罵自己,很不開心,於是把旁邊的一隻貓踢了一下,猫也有情緒了,於是跑出門了。 這時候一比特卡車司機看到了這只猫,趕緊打方向盤避讓,把走在路邊的那位老闆給撞了。 p>
所以說一個人的情緒是傳染的,無論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都會有傳染性。 那麼我們經常性焦慮情緒的出現,也會出現這樣的傳染性焦慮狀態。 p>
把自己的焦慮狀態傳遞給身邊的人,那麼身邊的人就會遠離自己,就會對自己的情緒產生一種對抗,自己就會比較孤獨了。 p>
如何消除焦慮情緒? 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唯有行動起來方能改變。 當我們安心做某一件事情時,就會把注意力放在這件事情上,就會要求自己去好好做成這件事。 p>
此時之前出現的焦慮情緒很快就沒有了。 焦慮情緒的出現,對自己來說是一種警惕,也是一種機遇。 警惕自己要注意焦慮情緒帶給自己的傷害,機遇是開始要做出一些改變去成就自己。 p>
人生有時候真的很有意思,我們關注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我們瞭解什麼,就會獲得什麼。 一個人的注意力在哪裡,那麼他的心思也會在哪裡。 p>
人是要具備成長型思維的,只有這樣,才不會被自己的思維框架所影響。 才會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自我的變化和對事物的分析能力。 p>
人不要太放低自己,也不要太否定自己。 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夢想和理想,相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