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都孤僻高冷? No! 你和天才的主要區別在這兒
admin
2022-01-05 00:12:23
0

原標題:天才都孤僻高冷? No! 你和天才的主要區別在這兒

<!---->

作者邢乎

天才在你眼中是什麼樣的?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能是個天才?

一提起天才,可能我們馬上能想到《心靈捕手》裏的威爾、《名偵探柯南》裏的柯南,還有在各種電影裏出現的< strong>霍金圖靈愛因斯坦等人……

離我們更近的,還有前段時間大上熱搜的北大學神韋東奕,他在阿裏達摩院的數學成果展示,成功讓我們感受到什麼叫:每個字都認得,連在一起就是看不懂(不會只有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吧)!

每次鏡頭切到他們,我們仿佛能感覺到龐大的數位宇宙在他們腦中翻湧,然後把結果主動遞送到他們面前——其實這並不誇張,因為天才看到的就是這樣!

2001年,《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經典的腦科學研究,標題是"what makes a prodigy",作者Brian Butterworth報告說,一比特數學早慧兒童腦區的正電子成像研究表明,他有异常活躍和發達的" 場景記憶", 囙此可以"看見"大量且漫長邏輯推演的中間結果[1]。

就像《後翼弃兵》中貝絲一躺下就能從天花板上"看到"一局局棋譜的展開,然後憑空類比出各種實戰訓練。

那麼,是什麼造就了天才? 天才和普通人之間的差异到底在哪裡呢?

天才與非天才的差异

人格特質是指個體在思維、情緒和行為模式上的差异。 由於人格特徵已被證明能預測人生的成功率,我們接下來就主要討論個體之間的人格差异。

在人格中,大五人格模型被視為最經典的人格特質模型,它可以解釋全世界範圍內大部分個體間的差异。

"大五模型"有五個基本的人格維度,依照這些維度的英文字頭,被心理學家稱為"OCEAN"或"人格海洋":

開放性(O):看一個人是否對未知充滿好奇,對多樣事物有包容心,有想像力和創造力

盡責性(C):看一個人是否有責任心、自律

外傾性(E):看一個人是否活潑、愛社交

宜人性(A):看一個人是否脾氣好、容易信任別人、心地善良

神經質(N):看一個人是否情緒化,容易緊張和焦慮

通過1995年到2020年間發表的13項研究,分析了7976人(其中包括3244名天才和4732名非天才)的人格特質,研究者們發現:普通人和天才最大的差別在於人格的開放性!

有天賦的人比沒有天賦的人在開放性這一項的得分更高

2012年,心理學家Miller和Speirs Neumeister也發現,開放性是高能力學生是否具有創造力的重要預測因素,而創造力恰恰是組成天才定義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此外還有一些研究發現,一些與開放性相關的特徵,如對新知識的好奇、發現力、想像力等,也都和天才的特徵息息相關[3]。

也就是說,相比普通人,天才對這個世界有更强的好奇心和包容心,面對新鮮事物他們更願意探索獵奇,而不是"肥宅"在原地。

而在其他方面,比如外傾性、宜人性、盡責性和神經質方面,天才和普通人倒是沒有太大差异[2]。

囙此,天才不是只有孤僻高冷範的,ta們也有可能善解人意(宜人性高)、熱情似火(外傾性高)。

情緒種類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嗎?

心理學者Schmitt(2008年)等人通過對55個國家的居民人格特質分析發現,女性的神經質、外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水准普遍高於男性,然而關鍵名額——開放性沒那麼顯著[4]。

而在另一項專門針對天才的研究中,發現天才女性在神經質、外傾性、宜人性和開放性方面的得分顯著高於天才男性。

不過,2016年的一項針對天才的研究也指出,與同齡人相比,天才女性在神經質方面得分較高,在外傾性方面得分較低[5]。

在這裡也許可以想像一下電影《後翼弃兵》的女主貝絲,從小在孤兒院生活的她一直與孤獨為伍,屬於不太合群的那種類型,腦子裏也總是有各種奇奇怪怪的想法,比較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也許更像是天才女性們面臨的真實狀況吧。

那麼普通人想成為天才,現在還來得及嗎?

2006年,心理學者Roberts等人通過研究20歲到40歲普通人的人格特質的變化,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盡責性和情緒穩定性都在逐漸新增。 然而外傾性和開放性只有在青春期才會新增,此後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6]。

也就是說,過了青春期,你的天才名額——開放性會越來越低,變成天才也是希望渺茫啊。

天才是如何誕生的?

//遺傳

要說天才是如何誕生的? 那首先得要"生"得好。

明尼蘇達大學教授Thomas Bouchard Jr.使用《韋氏成人智力量錶》量測了88對同卵雙生子的IQ。 在這些同卵雙生子中,48對是從嬰兒期就分開撫養的,40對是在同一家庭中成長的普通雙生子。

結果發現:一起長大的這些雙胞胎在IQ總分、言語理解和執行力上的相關分別為0.88、0.88和0.79——也就是說,這些雙胞胎的相似性絕大部分是由遺傳基因决定的。

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分開撫養的雙胞胎在這三項分數的對內相關分別也高達0.69、0.64和0.71! 這說明,即使是在不同環境下長大的雙胞胎,也因為基因而具有高度相似性

研究者最後得出結論:IQ分數大約70%的部分都可以用遺傳因素解釋[7]。

無獨有偶,心理學者Pedersen等人在1992年所做的實驗中也發現,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的大概有80%來自遺傳

所以,是不是天才,看起來是註定的。

//普通人的天才時刻

不過,作為大多數沒有基因加成的普通人中的一員,我們也不必氣餒!

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像天才們一樣隨時保持高水准智商,但在某一個時刻——比如進行原創性思考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達到那樣的巔峰< /strong>

當你在畫畫,畫筆在紙上流淌,完全表達出了你的創意時; 或者當你想問題,找到了一種全新的解釋角度時,那也是原創性思考誕生的時候。

心理學家埃森克及近期的腦科學研究表明,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思考時,大範圍的腦區會被激發、活躍 起來。

人腦傾向於將熟悉的任務交給專業化的腦區模塊處理,因而在循規蹈矩地面對問題時,人們只有局域腦區啟動。 而當人腦處於完全的創新階段時,被啟動的腦區範圍最大。

這也意味著,當我們深度思考時,大腦會像被點燃一樣,完全投入於此時此刻[8]。

北京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汪丁丁這樣總結道:

"人們的原創思想總是伴隨著激情。在這個過程中,普通人也能像天才一樣瞬間「看見」那些奔湧的火花。"

汪丁丁把這個過程描述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