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柚木
小C剛剛結束期末考沒多久,正在開開心心吃炸雞。 span>
突然,荧幕上顯示"你收到了一條微信消息"。 span>
打開一看,室友說高數的期末成績出來了…小C想到自己在考場上兩眼空空的樣子,手裡的炸雞馬上就不香了。 span>
怔了五秒鐘後,小C决定裝作沒看到,內心os:等過一陣官方資訊出來再說吧,畢竟享受當下的快樂才是王道。 span>
生活中我們有許多想要故意忽視消息的時刻。 覺得發揮不好的科目神速公佈了成績; 快要畢業卻又收到不能返校的通知; 週五快下班了,領導發來了消息; 為了保留驚喜感,不讓伴侶說出給自己準備了什麼禮物… span>
在這些時刻中,我們通常會嘗試回避這些讓我們不快樂的資訊,搖搖頭裝作沒看見,或是過一會兒再處理。 span>
為什麼我們要故意裝傻?| 一種保護機制
在2018年的一項調查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人們通常會回避給自己帶來痛苦的資訊,即使這些資訊有著潜在的好處[1]。 研究者們製作了一個量表,用來量測個體接受這類資訊的程度。 (量表傳送門→[2])
調查顯示,對於有較高遺傳病發病風險的人來說,只有7%的人願意檢查自己是否存在疾病症狀。 span>
這聽起來有點像"我不檢查"="我沒有病"。 span>
在這種情境下,即便我們對資訊很感興趣,我們依舊主動選擇不去瞭解資訊,這種行為稱作故意裝傻(deliberate ignorance)。 span>人們採取故意裝傻的態度,可以回避不好的消息給自己帶來的無力感,保護自己不受到太多的傷害。 span>
比如,也有研究顯示,股市跌停時,投資者會比以往更少地查看帳戶。 在聽說股票價格下跌的資訊時,投資者可能會選擇不查看帳戶,回避因為沒有選對股票產生的遺憾和不適感[3]。 span>
人格因素|不同的人不同態度
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對於這類不愉快卻能給人們帶來好處的資訊,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態度。 span>
研究者們調查了參與者們的個人特徵,包括一些基本資訊和大五人格(回憶大五人格請戳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心靈海洋」大五人格)。 調查顯示,資訊回避的程度與個體的性別、年齡、收入和教育水准沒什麼關係。 span>而在開放性、盡責性和外傾性維度上得分較高的人更容易接受給自己帶來痛苦的資訊。 span>而在神經質維度上得分較高的個體,會更拒絕接受這樣的資訊[3]。 span>
也就是說,那些對生活持有更加開放的態度的人,更願意去求知探索、接受新的觀念,囙此他們更同意接受這類資訊。 而在生活中更敏感、更容易情緒化的個體,在接受這樣資訊時會感到"啊,怎麼又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我好煩"。 他們面對這類會給自己帶來不快樂的資訊時,更容易產生消極情緒。 囙此,他們也更難接受這類資訊。 span>
生活中,開放性較高的人對於各種資訊的接受性會比神經質型的人更高。< strong>但即便是開放性、外傾性很高的個體,對於會給自己帶來不愉快的資訊也並不是能够完全接受,而是存在著較低程度的回避。 span>
快樂的資訊也想回避?| 資訊種類
人們不僅會回避讓自己難過的資訊,也會回避給自己帶來驚喜的資訊[4]。 span>
咦,人們居然會回避快樂?! span>
研究中,研究者們調查了2000多名參與者們對於未來積極事件的態度,比如是否想知道下一個耶誕節禮物是什麼,是否想知道自己孩子的性別等。 結果顯示,有60%以上的人表示不想知道自己未來的禮物是什麼,有大約37%的人表示不想知道自己孩子的性別[3]。 span>
在這類情境下,資訊回避可以幫助個體保留對重要事件的驚喜感。 相比於事事都要計畫好,這種對驚喜感的保留可以讓人們更加期待生活。 span>
資訊回避是"不好"的嗎? strong>
似乎我們總會認為"回避"是不好的,比如從小到大的教育希望我們能勇敢面對一切事情,遇到困難不要畏縮balabala。 span>
可對於資訊回避,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它歸為好的或是壞的。 span>
資訊回避作為一種態度,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行為。 當我們因為它過度回避一些關鍵的資訊,無法做出明智的選擇時,它可能是一個問題。 但是,在收到資訊那個時刻選擇回避資訊,會讓我們暫時地不去接觸資訊本身帶來的痛苦,也會讓我們在未來享受到快樂事件給我們帶來的驚喜感。 span>
囙此,資訊回避沒有好與不好之分。 span>
在想要忽視的資訊面前,靈活地使用資訊回避策略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比如當學堂君剛剛查到發揮不好的科目成績感到有些低落,又突然收到了編輯大大的審稿意見時,不如稍微逃避個十分鐘半小時,喝個奶茶看個番,整理好心態再出發~(編輯大大不要打我 ο (=• ω<=)ρ ⌒☆)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20106/bed66e879c1b4efe9fc85bacd61e0051.jpeg "/>
資訊回避只是我們應對世界的一種管道,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我們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應對管道。 學會用不同的管道接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並與之相處,我們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過好生活。 span>
投票
"
學堂君
有時你因為沒回避消息而不開心,但有的消息你因為回避了而感到焦慮,左右為難的時候,就是應該加深對自己瞭解的時候——問問自己到底什麼選擇會是在更好地生活? 但大家不要回避學堂君的消息哦- ̗̀ (๑ᵔ⌔ᵔ๑)。 p>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1]Ho,E. H.,Hagmann,D.,&; Loewenstein,G.(2020). Measuring Information Preferences. Management Science,.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2] https://cmu.ca1.qualtrics.com/jfe/form/SV_0oYP0OROwDv1f2l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3]Gigerenzer,G.,&; Garciaretamero,R.(2017). Cassandra’s regret: The psychology of not wanting to know.. Psychological Review,124(2),179-196.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4]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do-people-avoid-facts-that-could-help-them/
作者|柚木
編輯| Zene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 strong>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欲擒故縱| NTR| 男子漢|擇偶|分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 出櫃| 吵架| 童年| 生育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