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做父母要“壞”一點
admin
2022-01-09 18:38:20
0

原標題:原來,做父母要"壞"一點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古今譚概》裡面有個故事,翠鳥把自己的巢築在高處,以保證自己的安全。 當她孵出小鳥,她覺得鳥巢的位置太高了,萬一小鳥不慎跌落,必將無法生還,便將鳥巢往下挪了一點。 等小鳥長出翠羽,她十分的喜愛,更加珍惜,越發擔心小鳥的安危,於是又將鳥巢往下挪了一點。 如此幾番下來,一日翠鳥不在,一路人行至樹下,見巢中鳥兒顏色亮麗,甚是討喜,便伸手取出,帶走了。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我接觸的一個家庭。

一個大二的男孩子想重回高中去高考。 這個孩子是我的來訪,醫院診斷中度焦慮,已經在用藥。 他覺得他的學校被父母鄙視,父母總是嫌弃他無能,讓他不要作,要認命。 他需要一個機會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被欣賞的。

同時他也談到,他對環境和周圍人的各種隱忍。 覺得和這些很差勁的人一起,耽誤了自己的社交和發展。

我想,他的問題不是複讀可以解决的。

但是他的父母非常焦慮,執意想跟我聊一次。

他的父親剛坐下來,就神情肅然,一直在表達,他對孩子的擔心,他說的是:畢竟他考上這個學校是複讀了才上的,如果我讓他回來,如果他考得好還可以,如果考得不好,那麼他能承受得住嗎? 他回來複讀他的心態他能調整好嗎? 萬一他的病變得更嚴重了怎麼辦?

他可能意識不到,他一直在想著讓孩子回家。

我只好問他,你想他留在大學,還是回家複讀。

留在大學。

那麼現在的困難是什麼?

我覺得不能讓他回來,回來是對他不負責任的。 可是不讓他回來,他現在狀態已經這個樣子了,會不會刺激到他,而且他在大學裏,各種關係處得也不好,我覺得讓他在那裡待著於心不忍。 他會不會怨我們心狠。

所以你們要是對孩子好,做有責任的父母,你們就需要有人做"壞人"。 你們誰準備做那個"壞人"?

他們互相看了看彼此,沉默了。

我跟他們講了這個翠鳥的故事,有時候做好人,一味地照顧孩子的需要,會害了孩子。 有時候做壞人,才能幫到孩子。 孩子長大了就會走出家門。 鳥兒長大了,就要學會自己飛。 走不出家的孩子,和不會飛的鳥,在父母能力不濟的時候,要怎麼生存?

我有個朋友,自己做孩子的時候,家境艱苦,讀書出來,相當不易,包括後來工作也是靠自己單槍匹馬撞出來一片天下。 為此他也感覺到非常自豪,但是養育孩子的時候,卻希望孩子一帆風順,不要經歷他曾經的辛苦和波折。

因為不想孩子辛苦適應,一路選的貴族幼儿園和小學,因為學校對孩子的學業沒啥要求,後來孩子到了國中,他就開始想,成績好考個不錯的高中就好好讀,如果不行呢,就找個好高中讀國際班,要是這個也做不到呢,就讓他去國外讀高中,上大學。

我聽完頂禮膜拜,說,你兒子退路可真多,我要是他,鐵定啥也不想幹了。

他白了我一眼,說:他現在就是啥也不想幹了,我給他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為啥這孩子卻一點都不努力呢? 他這樣下去很容易成為一個廢人。

我說, 要是越來越好的話,你給他安排的路不就都浪費了。

這個問題我沒法跟他深入討論,但是我抖個機靈還是可以的,我便問他,你們公司要是有個職位,活特別簡單,但是錢特別多,你覺得這個職位怎麼樣? 他說那很多人肯定削尖了腦袋想去啊。

這就跟孩子不用辛苦讀書,就可以去國外讀大學一個道理啊。 想想就替自己美得慌。

他說,你說的有那麼點意思。

我們給孩子留後路,是個很普遍的現象。

這個後路,就像是翠鳥怕小鳥摔了,所以往低處安巢。 這是父母替孩子放弃了他的適應能力。

而明明對孩子有害,為什麼還要留這樣的後路呢? 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像翠鳥一樣,因為太喜愛孩子,所以害怕他會受傷,擔心他做不到,怕他受不了。

我們說擔心就是詛咒,不是擔心本身有問題,而是過於擔心之後,我們必然會為自己的擔心做什麼。 而做的這些事情,往往都是具有破壞性的。

比如我們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影響到以後的成績。 為了免除自己的擔心,很多家長會選擇看著孩子寫工作,從而影響孩子注意力的最大障礙就出現了。

本來孩子注意力問題,大部分孩子可以靠著自己的能力去調整去適應,比如說本來他這幾周有點走神,結果被老師發現了,他自己有點不好意思,成績也受到了影響,他自己也覺得有點難為情,也許接下來他會進入一個調整期。

因為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力求融入自己的組織和團體,所以他會想辦法去適應群體的規則。 所以孩子的成長,他需要不斷地調整和適應,去磨合自己和群體的關係,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如果外力强行介入,覺得這個問題太嚴重了,孩子已經無法調整了,所以他就被剝奪了自我調整的權力。

這就把這個自我調整和適應的過程打斷了,那麼孩子的節奏就亂了,他的自我調整能力就被破壞了。

我們經常說我做的這些,都只是因為太愛孩子了。

什麼叫太愛孩子呢,就是父母不願意做孩子需要的那個"壞人",當我們給孩子規則,當我們制止孩子的一些有害的行為,約束他,對他有要求的時候,這其實是愛的成分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說滿足代表著愛的柔軟,那麼規則就代表著愛的力量。 有規則的愛促進孩子調整自己的行為,幫助他社會適應。

我不止一次聽人說過,如果我對孩子有要求,有約束,有期待,便落了下乘。 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所以對無條件的愛最粗暴的解釋大約就是,無條件的滿足孩子吧。

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說一個人自我功能良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滿足社會約束的前提下很好的滿足自己。 而父母親很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孩子建立規範,幫助孩子 適應社會。 學會面對欲望,學會管理衝動,學會合作,學會共贏,學會在社會規範條件下,遊刃有餘。

父母的好給孩子營養,父母的"壞"給孩子力量。

就像我們在諮詢中,很多時候,遵守設定會讓諮詢師像個"壞人",但是來訪者需要從這個壞人身上去內化,保護自己邊界的力量。

幫助來訪者確立自我的範圍。

所以壞是一種分離的力量,是一種信任的力量。 就像翠鳥如果相信小鳥會想辦法適應環境,小心翼翼地在高處生活,也會相信小鳥終會羽翼豐滿,振翅高飛。 她就不會一點一點地往下移動巢穴。 如果因為太愛孩子,而讓他越來越不能適應生活,這就是折翼。

如果過分的擔心是詛咒的話,那麼信任就是最好的祝福。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20109/96b1b39541a544ea8eb639a2a4e920ae.jpeg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編輯|盒子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