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痛苦後就會有快樂,快樂後就會有痛苦
admin
2022-01-17 09:38:13
0

原標題:痛苦後就會有快樂,快樂後就會有痛苦

<!---->

最近突然感悟到了一個點:當我們選擇看似痛苦的過程時,最後的結果是幸福快樂的; 當我們選擇看似幸福快樂的過程時,最後的結果是痛苦的。 這還是很有意思的一個點,以前竟然沒有發現,覺得發現得有點晚了。

怎麼來解釋這個原理呢? 列舉幾個例子就比較清楚了。

比如我們早上想要躺在床上,不想起來,就想一直躺在床上,因為床上的感覺太舒服了,可以躺在床上盡情享受。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快要到中午才起床,整個人的頭腦是昏沉沉的,甚至覺得一天的時間被自己浪費了,自己怎麼能這樣呢? 瞬間痛苦內疚的感覺就來了。

但是如果早上四五點就起床了,起來後運動、讀書、寫作、聽音樂、吃早飯等等,就會感覺到自己的狀態特別好,甚至會覺得自己這樣的選擇是無比正確的。 但是在起床之前的那個掙扎過程,帶給自己的就是痛苦,帶給自己的就是不舒服。 起來後其實感覺也是挺美好的。

再比如說自己想要提升自己的學科成績,對於這個選擇從內心深處來看,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學科成績達到自己的期待水准,但是會發現一個現象:內心雖然想要有一個高水准的學科成績,但是往往不想去行動起來。

很多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有一個現象特徵:嘴上說要好好學習,但是實際行動起來就很難。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人在學習一個東西的時候,其實是需要面臨挑戰的,是需要自己下功夫的,並不是自己想想就可以得到的。

如果要求自己每天在學科上認認真真刷題三四個小時,自己能做到嗎? 這個刷題的過程其實是痛苦的,但是長久的痛苦必定會帶來很大的收穫,也就是說在學科考試的時候,很多的題目自己會做,畢竟刷題刷到過的。 所以就產生了一個現象:先痛苦,後快樂。

如果平時不去刷題,只知道去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的確能够讓自己很快樂,很享受。 但是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己的學科成績一塌糊塗,平時沒有訓練,很多題不會呀,最後留下的就是痛苦的眼淚了。

當我們設定一個目標時,這個目標對於自己來說,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够達成的,但是自己為什麼就達成不了呢? 背後的原理到底是什麼呢? 就是因為沒有去吃那個苦。 不是吃這個苦就是吃那個苦。

很多優秀的企業家,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忙死了。 其實他們已經達到一定程度的財富自由了,但是內心深處還是在依然奮鬥,還在依然前進著。 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但是最終的結果肯定是幸福的了。 因為有了痛苦,必然就會有快樂在後面等待著自己。

道理其實是挺簡單的,但是我們的思維意識有時候就達不到那個階段,理解不了真正的原理。 都說多看書很好,但是能够有幾人每天都在認真閱讀紙質書呢? 是否會經常在書店採購紙質書呢? 看書的過程是挺痛苦的,但是最後的結果就是幸福的。

先苦後甜,先甜後苦。 年輕的時候不去吃苦,到了一定年齡還是要吃苦。 很多沒有讀過大學的中年人都會說:當年好好讀書就好了,為什麼不好好讀書呢? 不然現在的日子也不會這麼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