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擁擠,我們才能在後新冠時代好好活下去|《槍炮、病菌與鋼鐵》
admin
2022-01-17 14:19:24
0

原標題:理解擁擠,我們才能在後新冠時代好好活下去|《槍炮、病菌與鋼鐵》

<!---->

作者| Emeria

新冠之後,大家開始認同"越擁擠,越危險"

每次來到人特別多的地方,比如工作日中午的食堂,或者是早高峰的捷運,學堂君看到那麼多的人,總是會感到壓抑、不安,甚至寧可多花點錢去點外賣或是打車,也要避開這些擁擠的環境。

如果單純從不舒服的感受出發,避開擁擠的理由可能是人多導致空氣品質差,環境悶熱,或是自己周圍的私人空間會被侵佔,但研究人員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給出了另一個回答:這其實都是我們避開病菌的本能在起作用。

有一項研究就發現,疾病預警的資訊會讓參與者感覺密集的社會環境(如商場)更加擁擠,並對這些環境產生了更多的負面情緒,它甚至比商場出現歹徒的預警消息帶來的負面情緒更加强烈。 [1]

原本這種"擁擠=病菌"觀念可能是內隱的,也就是說它會影響到你的感受和選擇,但你不會說它是你避開擁擠場所的真正原因,但在新的冠疫情席捲世界以後,大家開始意識到,它成為了能直接影響決策的事情, 線上聽到的哪個地方出現疫情的消息,變得會影響到我們線下的選擇了。

學堂君在考完期末後本來還打算在北京來一場都市巡遊,隨便坐上一輛公交車開到哪是哪,天津的疫情消息一傳來,還坐啥公交車啊,能不坐就不坐了,畢竟人多就意味著危險

這正好切合了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最新視角:行為免疫系統(behavioral immune system)

它是一個專門的認知、行為和情緒機制系統,目的是盡可能地减少人體與有害病毒和細菌的接觸,封锁病菌進入體內[2]。

除了包括回避患病者等反應性回避行為,還有在面對長期的病菌威脅時,人們在擇偶時會更看重配偶的身體吸引力、對稱性和第二性征等健康訊號,這都是我們的行為免疫系統在發揮作用[3]。

這種對病菌的感知,與我們今天想要介紹的這本書,《槍炮、病菌與鋼鐵》息息相關,只是它給的視角更為宏大,聚焦的並非個人選擇,而是整個文明:

聚落越大,疾病就越容易流行,這一規律貫穿了人類的整個進化史,是限制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

人類歷史上的集羣

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按規模大小將人類社會分為了遊群(Band)、部落(Tribe)、酋邦(Chiefdom)和國家(State)四類。

遊群的成員往往在5至80人之間,他們幾乎都有著血緣或是姻親的關係,往往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直到1.1萬年前,這都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一旦組織成員定居下來,人口就會擴充到數百人,這就形成了部落,在部落裏不會所有人都是親戚,依託不同的血緣部落內部形成了各個宗族,但至少部落裏的所有人都會認識彼此。

而酋邦的人數將會達到數千或數萬,這種時候,人們就不可能全部認識彼此了,在酋邦於7500年之前興起後,我們的祖先在成長時學到的第一課就是,如何面對經常遇見的陌生人而不互相殘殺。

這種時候就需要有一個統治階級,來做好組織內部的衝突裁决與財富分配工作,酋邦的統治大多數情况下只有一級,也就是酋長和他的輔佐直接管理全部的酋邦成員。

當酋邦的規模擴大,人口達到5萬人以上,直接統治難以成功,不得不創造多層級的官僚系統來管理整個社會時,國家就誕生了。

人口規模擴大,以及規模擴大所帶來的收益,是文明發展的推動器,但也會隨之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像是衝突變多,眾人難以共同決策、資源變得相對匱乏等。

《文明》、《群星》等策略經營遊戲中,如何在保持人口增長收益的同時盡可能處理幸福度的下降,以避免遊戲人物出現怠工甚至暴動是遊玩過程中的決策重難點之一,這正是對真實世界的絕妙類比。

但這些遊戲沒有類比到的一點是,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的疾病風險的上升。

大集群,傳播疾病的風險就越大

成為流行病的傳染性疾病有這樣的幾個特徵:

·傳播速度驚人,很短時間內就能感染整個社群;

·以"急症"的面貌出現,很快就可致人死地,但若大難不死,沒過多久就可康復;

·痊癒的幸運者可產生抗體,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不再復發;

·疾病往往只在人類社群中發展,致病的微生物無法在土壤或其他動物身上存活;

很明顯,這類群聚疾病無法在人口少的社群中出現,只要出現了一種新式的傳染病,小部落很可能會因為沒有人有對應抗體而滅族,疾病也就沒辦法在人群中一代代傳下來。

而農業發展使得人類數量急劇上升,也讓人類定居在一個地方,與自己的排泄物比鄰而居,為微生物提供了侵入人體和水源快捷方式。

都市使得人口進一步稠密起來,再加上交通越來越便捷,人類跨過各個地區之間的地理阻隔越來越容易也越來越頻繁,這都為傳染病的大流行提供了豐富的條件。

但這些事物既讓病菌流行,也讓人類的物質文明得到了極大發展——我們不可能因為流行病,而拋弃那些讓人類不斷迅猛發展的生活與貿易方式。

在2015年的一次演講中,比爾·蓋茨就擔憂地表示:"如果在未來幾十年內,有任何事件殺死了超過1000萬人,那很可能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病毒,而不是戰爭。飛彈沒有這樣的殺傷力,但微生物可以。"

在世界變得越來越擁擠的當下,在新冠病毒為我們敲響警鐘的當下,我們不能再和數千年前的遊群大腦一樣,不願去理會擁擠與病毒的影響,不願去更新關於流行病的防範意識。

如果我們團結起來,好好應對擁擠帶來的種種問題,那麼"新冠們"下一次到來時,我們將能信心滿滿地說:"我們準備好了。"

"

學堂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讀性:★★★★

科學嚴謹性:★★★★

擁擠只是這本書很小的一部分,《槍炮、病菌和鋼鐵》主要講的其實是地理決定論,去用不同地區的地理氣候差异,來解釋為什麼發展了同樣的時間,這個地區能够發展得很好,那個地區卻發展得很差,並且塑造了如今的世界格局。 對作者觀點可能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書裏旁徵博引,雜識豐富,就增長見聞來說,是本挺不錯的書。

< strong>贈書活動

你的哪些觀念因為疫情有所變化? 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吧,截至2022年1月19日(週三)中午12:00,大學堂編輯部會在留言點贊數最高的前8條評論中,選出最棒的3條評論, 每位評論者可以獲贈由中信出版集團提供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

參考文獻:

[1]Wang,I. M.,&; Ackerman,J. M.(2019). The infectiousness of crowds: Crowding experiences are amplified by pathogen threa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45(1),120-132.

[2]Ackerman,J. M.,Tybur,J. M.,&; Mortensen,C. R.(2018). Infectious disease and imperfections of self-image. Psychological science,29(2),228-241.

[3]楊盈,朱慧珺,周婉,張明楊,&; 謝怡萍. (2020). 行為免疫系統理論及其研究:新視野下的再考察. 心理科學進展,28(11),1865.

作者| Emeria

編輯| N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 strong>< span>點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誇誇群|熬夜|手機|A A制|杠精|學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欲擒故縱|N T R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