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是全球的重大健康挑戰之一,影響全球3億多人,並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殘疾和過早死亡。 p>
抑鬱的發病通常始於青春期或成年早期(12-30歲)階段。 strong>
儘管抑鬱治療的可及性已有所改善,但年輕人抑鬱的早期干預仍然不足。 抑鬱的發生發展與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近期,《柳葉刀-精神病學》發表一篇綜述深入闡述了睡眠-覺醒週期和晝夜節律紊亂對年輕人抑鬱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這篇綜述還納入了經歷過精神困擾的年輕人的觀點。 p>
論文指出,晝夜節律异常在患有各種抑鬱症的成年人中得到充分證明,並且與覈心臨床特徵有關,包括情緒不穩定、白天疲勞、非恢復性睡眠、運動活動减少、軀體症狀以及食欲和體重變化。 越來越多研究支持晝夜節律紊亂可能是抑鬱的致病機制,糾正這些節律障礙也許應作為抑鬱預防和干預策略的一部分。 p>
為什麼年輕人抑鬱發病多? strong>
鑒於抑鬱發作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達到高峰,囙此這些時期的晝夜節律紊亂可能在部分人的抑鬱發病機制中起到作用。 p>
"我的整個童年都沒有任何睡眠問題。直到11年級結束時,我才真正開始有心理健康問題。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讓睡眠回歸正常。" "讓我想要尋求幫助的實際並不是情緒問題,而是睡不好。" p>
——精神困擾經歷者
在人類中,青春期前後的睡眠類型會發生轉變,其中睡眠-覺醒週期和褪黑素節律經歷相位延遲,這表現為傾向於晚睡。 p>
此外,環境因素也會影響晝夜節律。 比如,晚上暴露在光線下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並影響睡眠。 有研究顯示,夜間較高水準的室外人造光與較晚的非週末就寢時間,與13-18歲人群的情緒障礙患病率較高有關。 p>
從兒童期開始,睡眠和餵養時間不規律,也與青春期抑鬱發作有關。 p>
青少年晝夜節律脆弱性(不規律、晚睡)與抑鬱的聯系,至少可以得到兩種廣泛機制的解釋。 strong>
·一方面,睡眠不規律、晚睡可能與青春期的正常晝夜節律變化(比如睡眠-覺醒階段延遲)相互作用,導致晝夜節律更不穩定。 p>
·另一方面,環境因素(比如學校日程的變化、夜間光照)可能加劇睡眠不規律和晚睡。 p>
人群和臨床研究支持晝夜節律紊亂和抑鬱有關
"我無法入睡,一天睡不超過4-5個小時。我想,我的心理健康出了問題。" p>
——精神困擾經歷者
研究顯示,睡眠時相延遲(delayed sleep phase,晚睡晚起是主要特徵)在年輕人中很常見。 在青少年和成人的研究中都觀察到,晚睡型人群出現抑鬱症狀的風險更高。 一項採用孟德爾隨機化(更好分析因果)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表明,早起與改善心理健康有因果關係。 p>
反之,許多臨床研究同樣表明,抑鬱患者的睡眠-覺醒週期和晝夜節律紊亂。 除了睡眠,與健康對照者相比,患有抑鬱障礙或雙相情感障礙的年輕人在睡眠、進食、社交和一般活動等多方面的節律紊亂程度更高。 比如,一項研究觀察到,患有抑鬱或焦慮障礙的成年人,大肌肉群的運動、活動更少,症狀越嚴重,活動障礙也越明顯。 p>
此外,情緒晝夜變化(早上情緒低落,晚上好轉)是抑鬱患者常見特徵之一。 p>
晝夜節律紊亂型的抑鬱
抑鬱引起的睡眠障礙,最典型的表現是"醒得太早"。 p>
失眠、抑鬱都會讓人心情沮喪,但發生的時機不同。 p>
失眠症患者白天往往情緒、精神較好,能够進行正常工作,但到了晚上自覺症狀常常更嚴重。 p>
抑鬱症患者往往有"晨重夜輕"的特點,患者醒來時情緒最低落,心情往往會在下午或晚上感到輕鬆一些,而頭痛、頭昏等自覺症狀也在傍晚得到緩解。 p>
建議失眠患者尤其是以早醒(比往常早醒2小時以上)為主要表現的患者,就應常規篩查是否患有抑鬱症。 p>
起初的"單純性"失眠,引發抑鬱症風險還是很高的。 失眠與抑鬱像巨大的黑洞吞噬著當事人,讓其痛不欲生。 p>
溫馨提示
晝夜節律失調可能是一部分患者抑鬱的潜在致病機制,但在其他患者中,晝夜節律失調也可能僅僅是抑鬱的結果。 但無論晝夜節律失調是抑鬱症的因還是果,通過以晝夜節律為目標的干預措施可能是有益的。 且抑鬱症的成因複雜,很可能你不在意的一件小事就會成為導火索。 所以高度提高自己的重視程度,時刻關注自己的身心狀態是有必要的! 如果您已經患有抑鬱症,或有其趨勢建議及時到專業醫院諮詢尋求幫助,早日康復! p>
太原安定心理援助24小時免費諮詢熱線
0351-756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