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前段時間,熱播劇《心理師》中尤娜的故事引發了很多討論。 在劇中,這個有著一系列"問題"行為的女孩,其父母一直試圖隱瞞他們的婚姻已經走到盡頭的事實。 劇中的情形,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 span>
< span>也有不少人在追劇的同時開始反思——父母離婚了卻不告訴孩子,也就是"隱離",這對孩子來說可能意味著什麼? span>
在本期"心理零距離"欄目中,UM心理服務師丁麗景分享了她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span>
J先生說他看過32遍《楚門的世界》。 span>
這是一部有關謊言與真相的電影。 楚門是一個孤兒,自出生起,便被放置在一場史上最大型的真人秀節目中。 span>
商店、街道、公園、沙灘、鄰居、妻子…… 乃至整個小鎮和小鎮上的所有人物,統統都是假的。 span>
一切皆為佈景,周遭都是演員——當然男主楚門對此一無所知。 span>
楚門的世界是如此荒誕,荒誕的盡頭又是如此悲哀,一如J先生所經歷的。 span>
J先生感受到荒誕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span>
17歲那年,他無意中聽到了父母在臥室裏壓低了分貝的爭吵:他們在五年之前就已經離婚,如果不是為了孩子,他們早已公開離婚資訊,一拍兩散。 span>
也就是說:從法律意義上,解除了夫妻關係之後的整整五年中,他的父母依然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扮演著丈夫和妻子。 span>
17歲的J先生在門外聽到了父母"隱離"五年的消息,時間似乎短暫地停止了幾分鐘之後,他默默地走出了家門。 span>
他的口袋裏揣著20塊錢,在外面遊蕩了三天。 無論走到哪裡,世界都離他很遠,好像始終隔著一層扭曲的淺灰色濾鏡。 span>
他心裡感到憤怒? 荒誕? 委屈? 痛苦? 無助? 孤獨? 悲哀? 好像都有,但那些都是後來的後來,他才有能力慢慢分辨出來的; span> 在 最初的那段時間,他感受到的只有漫無邊際的不真實和空洞,還有一團無法描述、不可名狀的物體,堵在了他和現實之間。 span>
像J先生的父母一樣,有一部分夫妻在婚姻關係結束後,會選擇隱瞞離婚的真相,繼續住在一起扮演夫妻。 他們中的很多人,隱離的理由都出奇的一致:為了孩子。 strong>
但身為孩子,J先生們並不這麼想。 甚至在他們的感受裏,隱離的傷害,已經遠遠超過了父母離婚本身。 span>
父母意識層面的意願和孩子的感受如此錯位,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孩子的真實感受沒有被看到
如張聰老師在《孩子的症狀,是為了守護家庭的完整》中開篇提到的:孩子遠比父母想像得要瞭解父母的關係。 strong>
當一對夫妻在婚姻走向解體之後,仍以同居的形式假扮丈夫和妻子。 span>
無關乎父母的演技究竟如何,在這複雜且扭曲的過程中,無論多小的孩子,都會靈敏地察覺到家庭中細微的關係變化。 span>
孩子的無意識會捕捉到父母關係的"不對勁",以及暗藏在這關係背後的張力。 但在隱離婚的劇本之下,無論父母呈現出的是劍拔弩張還是貌合神離,很多孩子會選擇小心翼翼地假扮乖巧以迎合父母。 span>
而他們內心層面的感受,比如:"爸爸媽媽究竟怎麼了?他們看起來很奇怪,是否對我隱瞞了什麼?他們的婚姻出現問題了嗎?我該怎麼辦?" span>
< strong>諸如此類的這些疑惑、不安、以及惶恐,卻很難有機會表達。 span>
< strong>當這些情緒持續地被隱藏,孩子會慢慢地回避甚至否認自己真實的感受,因為拒絕呈現真相的"隱離"家庭,也會拒絕看到孩子真實的那個部分。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一切為了孩子",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內疚
相當一部分選擇隱離的父母,他們的理由頗為相似:為了孩子。 span>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為了孩子"背後的深層動力,但"為了孩子"本身可能就是一副枷鎖,能成功地制造出一個孩子對父母的內疚。 strong>
當父母把自己如此重大的人生選擇和生活方式,都歸結於一個原則"為了孩子",這背後隱含著:父母為他犧牲了太多,他需要為父母的人生負起部分責任。 span>對孩子來說,這是不可承受之重。 span>
比如:有的孩子在發現父母隱離婚的真相後,會非常愧疚,認為自己拖累了父母,認為父母多年隱離的委曲求全都因自己而起,認為是自己妨礙了父母追求他們的幸福人生。 span>
不難想像,當一個孩子背負了太多不屬於他的重擔,他的步伐將會何其沉重。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孩子承載了父母"分離不能"的脆弱
很多隱離的父母會認為:孩子太過脆弱,無法承受家庭破碎的痛苦。< span>但也許真正不能面對分離的,是父母自己。 strong>
當婚姻走向盡頭,伴侶關係終結,這可能會啟動人們內心深處關於分離的焦慮。 span>如果這部分焦慮無法被恰當地安放、容納、消化,很有可能會通過其他途徑進行表達。 span>
"隱離"可能也是"其他途徑"之一:通過扮演夫妻的管道,人們不需要面對真正的關係斷裂、分離以及喪失,這背後暗含著對分離的"否認"。 strong>
那些選擇隱離婚的父母,可能正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分離不能",他們便把自己的弱小和無力感丟給了孩子——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沒有辦法承受分離的痛苦。 span>
< span>從這個意義上,孩子是在幫父母承接父母自身不願面對分離的這部分脆弱。 span>一方面,出於孩子對父母的愛,孩子會主動接住父母的丟過來的投射,配合父母的演出; 但另一方面,在內心深處,他們也會感受到自己是被過度使用的,自己的意願是被扭曲、被變形的。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被控制
《魔法歲月》裡面,有一個叫弗朗基的小男孩。 他的父母滿懷雄心和愛意,希望能消滅弗朗基世界裏所有的焦慮。 span>
比如:小弗朗基接受了教科書式的哺乳、斷奶和排便訓練; 他聽到的所有故事都經過了精心的改編和删减; 當他的鸚鵡死了,在弗朗基午睡醒來之前,小鳥的屍體已經被妥善處理,鳥籠裏已經住進了一隻新的鸚鵡——它將扮演不久前死去的那只。 span>
我想:假設弗朗基父母的婚姻此刻也面臨終結,他們會隱瞞離婚的真相嗎? 會不動聲色地扮演丈夫和妻子嗎? 會像以往一樣披荊斬棘、試圖掃除弗朗基生命中的所有黑暗嗎? span>
< span>在愛的名義背後,弗朗基的故事還隱約散發著不同尋常的味道,那個部分就是控制。 span>你(孩子)的世界是由我(父母)來創造的,是我(父母)可以說了算的——這何嘗不是一種控制? span>
< strong>在這一點上,那些隱瞞離婚真相的父母和弗朗基的父母有著共同之處。 span>
比如:很多隱離的父母擔心家庭的變故會影響孩子的學業。 從意識層面我們可以理解,父母隱離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