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厭學,我們有時需要“積極等待”
admin
2022-01-21 15:58:07
0

原標題:面對孩子厭學,我們有時需要"積極等待"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文/排版:劉亮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臨近期末,最近因為孩子厭學來就診的家庭又多了起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其中有一些孩子能比較清楚地說出自己為什麼不想上學,比如家庭衝突、學校人際衝突、父母期待過高、學校內卷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但我最近也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說不清楚自己究竟為什麼不想去學校。 有的孩子甚至從頭到尾都保持沉默,不管周圍的人怎麼問,就是一句話不說,就是不去上學。 父母不能問,不能提,一提就急就翻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這種孩子"沉默是金"的情况幾乎是所有父母、老師和心理諮詢師的夢魘,因為對於有比較明確厭學原因的孩子,我們尚且能有的放矢,知道該怎麼應對。 但如果孩子還閉口不言,不知道他們究竟在想什麼,要什麼,就不知道該從何處用力。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許多父母會嘗試先來硬的"鐵腕政策",採取責備、打罵、剝奪孩子手機使用權利等手段試圖逼迫孩子回學校。 但往往會發現這樣的管道僅在年齡比較小的孩子身上,或是最開始有點效果。 等孩子年齡大了體力上超過父母了,或是在和父母長期鬥智鬥勇過程中"皮磨厚了",就完全不管用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的孩子到最後就拋下一句話:"你們再逼我,我就永遠不去上學,要麼我就去死",父母就徹底沒招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有的家長發現硬的不行,就會開啟"絮叨戰畧",引用各種名人傳記、家庭前輩們的光榮事蹟、自己年輕時的奮鬥經歷等給孩子講道理,灌心靈雞湯,試圖在思想層面感化孩子。 但卻發現,自己的這些肺腑之言,在對現實生活的艱辛毫無體驗的孩子們面前顯得如此蒼白。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的孩子則是早早就通過互聯網瞭解了人生百態,他們覺得就算自己刻苦學習,努力奮鬥,生活也就這樣。 既然努力不一定有用,那為何還要讓自己痛苦呢? 所幸躺平。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此時,不少家長會祭出"利誘"手段,比如跟孩子說:"你如果去上學,我就給你買想要的玩具、衣服、遊戲包、運動鞋"等等。 結果可想而知,最開始還有點用,之後不少孩子會覺得上學就是為了父母在上,甚至會把上學當做和父母談判和討要好處的工具,反而得不償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這些說不出自己為啥不上學,看似無欲無求、四大皆空的孩子,我們能做什麼?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這個時候,我常會建議家長採取"積極、等待"的策略。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20121/28f174aa88d147e7bdaf8df2d4e2abc7.jpeg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首先,積極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就是不管孩子當下的情况顯得多麼嚴重,父母都持有"我家孩子總歸有屬於他自己的能力和優勢,總之不會廢掉"這一覈心信念。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其實幾乎所有的孩子(包括學霸)都曾經在某個階段有過不想上學的念頭,這是孩子發展過程中十分常見的現象。 不少孩子對上學的意義感到迷茫,他們需要一段時間,按下暫停鍵,讓自己稍微休息一下,思考和整理自己究竟以後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一過程對孩子而言往往伴隨著對未來的迷茫,對是否要上學的猶豫,對自己的責備,對父母、學校和家人的憤怒等複雜的情緒。 大部分休學在家的孩子看似對上學無所謂,但其實內心波濤起伏,可能有好幾個聲音在打架: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一個現實化理智的聲音會跟他們說你需要去學校,因為周圍的同齡人都在上學,如果你不去,你就會被淘汰被邊緣化;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而另一個感性的聲音又會說我真的不想去上學,上學好無聊好累,壓力好大,我受不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的孩子還會想,我那麼長時間不上學了,回去也跟不上同學們的進度了。 留級的話,又會被以前的同學笑話,特沒面子。 我也不想留級跟下一届的同學玩,因為他們太幼稚了。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我到底該怎麼辦?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許多孩子幾乎每天在經歷這樣的思想煎熬,實在受不了了,就去玩遊戲、刷小視頻,尋求暫時的解脫。 那種真的徹頭徹尾想好"我就一輩子啃老",心安理得接納現狀的孩子其實極少。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在心理學專業上,我們用"發展性抑鬱"(Development depression)一詞來描述孩子的這種狀態,但它並不代表孩子就會從此一蹶不振,變成廢人。 實際上,我見到的許多休學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迷茫衝突後常會有幾種出路: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第一種,休學時間不長的話,跟著原來的年級繼續讀。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第二種,留一級,跟著下一届繼續讀;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第三種,換一所內卷壓力小一點的學校繼續學業;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第四種,放弃傳統中高考的學歷路線,自己或去職校學習一技之長;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第五種,父母接納孩子現狀或放低要求,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孩子找到新的興趣和目標,比如畫畫、做遊戲、說唱、做手辦等,為了讓自己以後有"資本"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去有目的地學習。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比如我曾見過一個高中男生,也是對傳統學歷教育不感興趣,想做遊戲開發。 最開始和爸爸僵持不下,後來他爸實在拗不過,答應出資支持兒子。 這男生很聰明,辦了休學後拉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搞了個網頁小遊戲,還賺了一筆小錢。 但後來他發現如果只有高中學歷,他沒法把他夢想的"遊戲帝國"做大,所以經歷這麼一番現實折騰以後,他最終還是决定"為了未來的‘五斗米’向學歷教育‘折腰’",回學校繼續讀書。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而保障孩子有心理能量經得起這一番折騰,最後能找到出路的基本條件,就是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持續認可和支持。 試想,如果作為孩子最重要親人的父母都不相信孩子還有希望,那孩子自己還有什麼理由去堅持呢?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在我看來,一個孩子要完全廢掉,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 難就難在,即使看上去再沒用的孩子,如果你仔細尋找,都能發現ta身上的一些優勢。 容易也就容易在,如果孩子身邊的人隨時都在通過語言、非語言的迴響給ta營造一種"你就是廢人,你就是啥都做不好"的現實印象那這個孩子就很容易沉淪。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所以,我有時會跟厭學孩子的父母說:你們的小孩不一定是真的要徹底躺平,ta可能只是在做"仰臥起坐"。 累了,躺下休息一會兒,養點兒精神,再坐起來嘗試一下。 累了再躺下,如此往復。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具體操作層面,我會建議父母們在面對休學在家的孩子時,戴上一副"資源取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