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輕人有“社恐”:我好像對人有點過敏,怎麼辦?
admin
2022-01-24 23:54:55
0

原標題:40%年輕人有"社恐":我好像對人有點過敏,怎麼辦? <!---->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20124/9771107249cd4978a63b05154fe8673e.jpeg "/>

提起社交,相關的熱詞一個接一個。

有人享受社交,自然也會有人覺得社交是一種損耗,令其疲憊。 於是乎,圍繞著「社交」二字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熱詞。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這些熱詞哪個戳中了你? 你認為自己屬於哪一類呢?

而當「社恐」們還在努力回避陌生人的眼神,努力審視自身言行以免發生"社死"悲劇時,「社牛」卻幾乎在一夜之間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留下"社恐"們在原地瑟瑟發抖。

而令小編我沒想到的是,公司一向熱情的用戶運營妹子居然也把自己歸到「社恐」系列! 在我詫異的眼光中,妹子幽幽地說:

"其實許多別人眼裡熱情、活潑的人也會有社恐的一面。

你們看到的談笑風生,背後是他們在使出渾身解數偽裝自己。 我就是這樣的人。 不瞞大家說,我對人有點過敏。"

既然大家都覺得自己或多或少有點「社恐」症狀,作為一個極具科學探究精神的心理科普號,我們自然不會輕輕放過這個話題。 什麼是「社恐」? 需要改變嗎? 該怎麼正確面對呢?

< strong>1

我們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當前一個尷尬的事實是: 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

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构聯合對4000多名18~35歲年輕人調研發現,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症。 其中,有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够自信,38.3%的人將社恐歸咎於性格內向。 現在的年輕人為何如此害怕社交?

從醫學角度來解釋,社交恐懼症又稱社交焦慮障礙,主要表現為 在需要與人接觸交往的場景下,出現與實際處境明顯不相稱的恐懼害怕,使當事人的表現在當時的處境中顯得很突兀,令人不能够充分發揮應有的實際交際水准。

社交恐懼症患者的主要症狀為害怕被人審視,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在他人面前甚至覺得無地自容,故回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與社會隔離。

社交恐懼症多發生在青少年時期,到了中年以後,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症狀一般會有所緩解。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20124/bf06885c63d04943b3ec4f884439dec5.gif "/>

輕度的社交焦慮或害羞在普通人群中很常見。 事實上,在網絡中盛行的"社恐"一詞擁有更加寬泛的意義——它已成為部分人對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展現出的內向、敏感、害羞、自卑、討好型人格、追求完美主義等特質的自嘲。

只不過有時候自嘲自黑的話說多了,也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心理暗示和自我强化,所以建議大家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籤。

< strong>2

從現實生活中,

走到網絡的「社恐」

《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顯示,64.83%的被調研對象選擇通過社交軟件結交新朋友,線上交友是不少獨居青年們緩解孤獨的"必選項"。

然而,線上社交能成為"社恐"青年的解藥嗎? 答案可能正相反。

社會心理學家雪莉·特克爾曾提出"群體性孤獨"的概念:

"讓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人們在公司的董事會議上發短信或寫郵件,在上課時、聽報告時,發短信,網購,瀏覽臉譜,實際上在幾乎所有的會議時。

甚至有人告訴我一項重要的新技能——發短信時如何與別人進行眼神交流!"

她認為,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

而將網絡社交視為社交"避風港"的這一部分人群,依然有可能 面臨 "無人點贊"、"已讀不回"的新型社交焦慮。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心理效應叫"焦點效應",所謂焦點效應,是指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無人點贊""已讀不回"的線上社交焦慮,其實和線下社交焦慮沒有本質的區別, 它們的共同點在於對他人評估的過度在意。

< strong>3

社交脫敏:强化「鈍感力」

關注自己的覈心需求

知名度較高的一檔辯論綜藝節目《奇葩說》曾經有一道辯題是:"老闆明顯不喜歡我,我要不要辭職?"

主持人馬東在發表看法時,提到了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一本書——《鈍感力》。

渡邊淳一提出: "鈍感是一種才能,是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

他認為,"鈍感力"不等於遲鈍,它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正如馬東在節目中提到的:

"鈍感力是快速忘卻不快的能力;是接受失敗,繼續挑戰的能力;是坦然面對流言的能力;是對嫉妒與嘲諷心懷感激的能力;是對表揚甘之如飴但不得寸進尺的能力。"

你們是否也曾因回答不上老師的問題而感到羞愧丟臉? 被老師點名責備後憤懣不已? 和別人產生衝突後,找不到臺階下,而後疏遠? 其實,對於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需要"鈍感"一些。

社交不一定只有一種管道、一種標準, 不要懼怕在社交中進行表達,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鈍感"一些,可以减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 strong>4

比社交更重要的是,

找到適合你的生活管道

林語堂先生說:"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其實,無論你是話多還是話少、是社交牛X症還是社交恐懼症,只要找到一個最舒適的狀態,將最真實的自己展現給他人,這就足够了。

日子總是冷暖自知,別人怎麼笑無所謂,只要自己覺得有聲有色就行了。< strong>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過是,每個人行走的姿態不一樣罷了。

我們的人生不應該被定義,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舒服的狀態,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文章來源於心知島,作者伏太因

近期課程(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專案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2021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畫】

李晋偉性諮詢實務與技能班 2.18-20

徐鈞自體心理學長程系統連續培訓 (2.18-20 廣州

Zvika派索戲劇舞動治療工作坊第7期(2.24-27)

麗江站玉龍雪山|郭海峰五日止語靜修營(3.15-20)

張海音客體關係精神分析連續培訓(3.18-20貴州)

陳伯煒OH卡科技執行師認證系統培訓(4.2-3)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