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中年危機:一場猝不及防的兵荒馬亂
admin
2022-01-25 18:01:51
0

原標題:女性中年危機:一場猝不及防的兵荒馬亂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strong> "35歲,我失業了"

前不久,朋友A找到我,說她失業了,想看看我這邊有沒有合適的工作機會推薦。

我的這位朋友,今年35歲,985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性格幹練、能力出眾,之前在一家大型互聯網企業工作,是一個項目組的小leader,同時也是有兩個孩子的寶媽。

由於經濟不景氣,公司大規模裁員,而她所在的業務組剛好在其中。 就這樣,本是職場精英的她,一夜之間丟了工作。

然而這並不是真正令她焦慮的。

"我已經托了不少朋友幫我引薦或內推過工作機會,有些面試過程很順利,卻沒下文,很多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簡歷掛在網上,基本無人問津,偶爾有獵頭來找,聊到年齡的問題,也都表示遺憾和無奈。"

"一比特HR朋友私下告訴我,公司要求候選人年齡不超過35歲。而中年女性社會角色太多,對工作的投入程度不足,搞不來996、007,卷不過年輕人,加上現在放開三胎,企業的顧慮更多了。"

她說到這裡,眼神一下就黯淡了下去,臉色蒼白地說了一句:真沒想到,有一天我會淪落到失業。

少了一方經濟來源,沉重的房貸、車貸壓力,贍養老人、撫養小孩的巨大開銷全都落在了她老公一個人身上。

"短時間撐一撐可以,但按照這個趨勢,我還找得到工作嗎?如果找不到工作,我以後能去幹點啥?兩個月了,整晚睡不著,頭髮大把大把地掉。"

作為同齡人,我非常理解她的處境。

中年女性的焦慮,可能來自職場:被花式淘汰、被裁員、找工作難……職業生涯被攔腰截斷,前路茫茫;

但卻遠遠不止職場:一地雞毛的生活、焦頭爛額的養育、如履薄冰的關係……像一隻高速運轉的空心陀螺,數不盡的疲累,也越發迷失自我。

似乎一夜之間,女性的中年危機降臨了。

< strong> 兵荒馬亂的根源

這個"危機"是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成為大多數中年女性必經的"一道坎"。

首先是社會層面的壓力。

熱議的"35歲現象"並非刻意製造焦慮。

據一人才市場調查發現,近百家招聘單位中,有81%的公司明確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就連體制內的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招聘也同樣劃定了"35歲生死線"。

我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基本邏輯是:社會假定35歲為分水嶺,要求在此之前職業上應當有所發展、積累和成就,也就是說,35歲之前應當已經完成賽道的陞級,比如晋昇中高層或創業,若還是留在拼精力、體力、時間和速度的初級賽道上,很難與年輕人"廝殺"。

先不論這種邏輯是否合理,卻是當前真實存在的。 而可惜的是,有清晰職業規劃的人不多,高級賽道的入場券也不多,即使瘋狂內卷,也只有少數實力和幸運並存的人能够順利晉級。

而對於很多女性來說,還要被婚姻、家庭和孩子分走一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受傳統觀念影響,職場可能也並未被其視為"人生主戰場",晉級難上加難。

也正因為如此, 職場對女性並非特別寬容和友好,疊加上"35歲現象",不少中年女性都正在經歷艱難的職業困境。

尤其當前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家政策等方面的調整,很多行業舉步維艱,好一點的斷臂求生,差一點的破產倒閉,加劇了職業風險。

其次是家庭層面的壓力。

除了職業角色,中年女性大多還是妻子、母親、女兒、兒媳婦。 告別了外面的"大江湖",在家庭這個"小江湖"裏,各種關係處理的複雜程度也不低。

多重身份交織成一個"强付出"的狀態:養老、育小、相夫、持家,每一個身份都需要經營,算得上一場巨大的耗竭。

當被外部需求填滿和瓜分的時候,很容易成為一臺失去自我的"機器",此時也是個人魅力衰减嚴重的時候,如果再碰上一個不怎麼給力的隊友,不僅無法得到足够的支持,還可能被頻頻亮紅燈的婚姻所深深困擾和傷害。

在"內憂外患"的動盪之下,生存危機和情感危機全面爆發,世界開始混亂和失控,不確定性新增,被剝奪感前所未有的强烈,與之相對的,中年女性的內心開始失序,安全感、穩定感、自主感和自我認同感逐一被瓦解,整個人被焦慮和恐懼所充滿。

如同我朋友所說:從未覺得自己如此糟糕,像朵沒有根的浮萍。 每天早上起床,我都很恍惚,鏡子裏這個蒼老頹廢的,還是我嗎?

一些"救命稻草"

在焦慮的支配下,一些中年女性可能會積極展開"自救",主要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尋找更穩定的職業,來緩解"生存焦慮"。

前不久落下帷幕的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突破了200萬,除了應屆生的主力軍之外,中年女性這個群體所占比例也不小。

我的一個中學同學,就是其中之一。

她原本是二線都市一家銀行的櫃員,每天朝九晚五,一直還算安逸。 但是進入30歲之後,突然感覺到强烈的不安:一方面工作得不到拓展和晋昇,一方面身後等著替代她的年輕人已排起了長隊。

惶恐之中她開始瘋狂考編,4年來任何一場考試都不錯過,白天上班,晚上帶娃,只能等娃睡著之後擠時間備考,常常熬到淩晨兩三點,報班和資料花的錢已經好幾萬。

用她自己的話說:這些年飛快地憔悴和衰老,但比起可能山窮水盡的"中年危機",這不算什麼。

"年少不知體制香""宇宙盡頭是考編",而到了中年才驚覺,穩定壓倒一切,紛紛轉而投奔考編。

這個策略不能說不正確,它的問題在於: 為了防禦焦慮而被迫選擇的策略,一定會有新的焦慮產生。

因為它服從的是本能,而非內心真正所愛。 不被熱愛的工作是無法滋養人的,加之體制內有它的局限,例如限制多、自由少,也非常考驗人情世故,並非適合每一個人,尤其是已經定型的中年人。

更何况,體制的篩選嚴格,對大部分人而言,都有一條漫長艱辛的考編路要走,已經超負荷的中年女性可能囙此產生更多壓力和煩惱。

第二種是尋找更"理想"的對象,來緩解"情感危機"。

據不完全統計,早在2010年中國已婚女性的出軌率就達到了40%,如果算上精神出軌這個比例會更高。

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只有在情人那裡,才能獲得足够的情緒價值和情感連結,拋弃柴米油鹽,從"機器"變回"女人",修補受傷的自戀,重新找回自信和魅力。

然而這個策略的弊端更加明顯:不僅引發强烈的道德焦慮,而且由於會對婚姻和家庭造成威脅,內心的不確定感會被進一步放大。 出軌能給予短暫的精神慰藉,卻也可能引發更大的人生危機, 即便囙此換一個對象,在進入無濾鏡的"現實模式"之後,新的"兵荒馬亂"還會捲土重來。

< strong>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