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霸淩,一場悄無聲息的殺戮
admin
2022-01-26 23:56:39
0

原標題:職場霸淩,一場悄無聲息的殺戮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span> 人是真的能被"欺負死"的

2021年11月23日上午,34歲的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研三學生謝鵬沒能像往常一樣開啟他忙碌的一天,而是猝不及防地倒在了406教研室,從此再沒能站起來。

醫生將死因判定為心源性猝死,而他的父母兩方家族均無心臟病史。

謝鵬生前履歷中最近的顯性挫折是研究生未能如期畢業。 當被謝鵬父母問到延期原因時,他的導師回答說:"他的論文沒寫。" 後來又加了一句:"謝鵬是個很認真的人,很愛幫助別人。"

但據後續調查,與其說謝鵬"愛幫助人",不如說他是屈從於他人命令、不得已而為之。

謝鵬的手機聊天記錄和電腦檔案顯示,導師曾給他分配過許多與畢業無關的工作,包括給課題查資料、出差、幫其他成員做實驗、輔導學生考博,甚至還不乏打掃辦公室、送烟、買月餅這樣的跑腿活兒。

他說,自己一般2點睡,7點半起床過去給老師燒水,"一個人被當作5個人用"是家常便飯。

然而,即便一直任勞任怨,這個導師口中"認真且樂於助人"的好學生卻沒能順利畢業。 謝鵬曾和同學抱怨道:導師不讓他走的真正原因是後面還有實驗沒做完。 簡而言之,這個廉價勞動力尚有利用價值,還能再榨一榨。

為滿足一己私利拿別人的前途開玩笑,這樣的導師形象已然和辛勤的園丁沒有半毛錢關係,倒更像是視他人權益如草芥的土皇帝。

雖然謝鵬的死和導師無直接關係,但可以想見,長期身處這樣的相處模式對他的身心健康絕無益處,< strong>持續的壓迫宛如一把隱形的刀,一點一點淩遲了他的活力與希望。

< span>可怖的是,這種以權力不對等為前提的自上而下的壓榨並非個例。2018年3月26日,武漢理工大學研三學生陶崇園在長期遭受導師王攀的精神壓迫後,終因不堪重負選擇跳樓自殺。

無獨有偶,陶崇園生前也經常應導師王攀要求做各種跑腿活兒,包括但不限於買飯送飯、洗衣服、叫起床等。 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王攀甚至還曾要求陶崇園管自己叫爸爸。

< strong> 職場霸淩,隱秘的淩遲

這兩起事件雖都發生於導師與研究生之間,但其性質已經可以劃為職場霸淩的範疇。 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同時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1. 雙方在權力維度存在明顯的等級懸殊,其他常見的還有,上級與下屬,老員工與新員工。
  2. 權力上位者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掌握下位者事業甚至生存命脈的特權,諸如"我讓你畢業你才能畢業"、"我從中作梗你就啥都幹不成"。
  3. 上位者利用下位者軟肋對其進行各種無理對待,比如,安排大量無效工作、當眾貶低羞辱、孤立排擠、無視其工作成果等。

而謝鵬的"軟肋"似乎很明顯:31歲破釜沉舟脫產考研,讀研幾乎被他視為了逃離平庸、改變命運的繩索,面對國內普遍設定的35歲求職"生死線",他所面對的壓力,也讓他更容易成為被死死拿捏的那一個。

< strong>極端事件從來都是少數,冰山之下,職場霸淩的存在其實非常普遍,並且兼具持續時間長、隱蔽性强、危害嚴重的特點。

站在當事人的角度,通常都要在苦不堪言時才確知自己已深陷泥潭,在忍耐了許久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身心早已疲憊不堪。 待那時,心理能量被虛耗殆盡,自救的難度已經大大新增。

周圍的旁觀者也並不會覺得有多麼不正常,因為欺淩行為通常是在應工作所需的包裝之下暗自進行的,諸如:

由上而下安排任務,有何不妥麼?

彙報工作時悄悄抹去或淡化某個不起眼下屬的功勞,有人知道麼?

冷不丁嘲笑下你的身材、口音、工作成果,再以一句"開玩笑的"輕輕帶過,你好意思生氣麼?

俗話說,百忍可成金,然而,對霸淩的忍耐,盡頭亦可能是生命的終結。

即使到不了猝死或自殺這一步,職場霸淩受害者的人生也必然會比其他人多一道難以抹去的厚重陰影。

因長期逆來順受被忽略、被壓抑的真實心聲最終會以軀體化的形式爆發出來,諸如:睡不著、吃不下、好端端地就開始掉眼淚,以及身強力壯的大小夥突然心律失常……

當整個人狀態down到低點、內在價值體系滿目瘡痍,便幹什麼都不得勁兒,更別提推進現實中的具體目標了,嚴重到一定程度,人生很有可能囙此而被迫停滯,成為別人眼裡的"家裡蹲""蟄居族",再也沒有勇氣踏入社會。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職場霸淩背後的心理困境

《職場霸淩:沉默的瘟疫》(Workplace bullying: the silent epidemic)一書作者麥艾維(McAoy)和莫狄(Murtagh)說,有害的工作環境由競爭、經濟理性主義和現時流行的嚴苛管理風格等因素造成。 這樣的文化在同事之間滋養出畏懼、機能障礙和羞辱,導致因工作引發的壓力、抑鬱、焦慮和疾病。

除了管理和社會文化等系統性問題,職場霸淩背後也有深刻的心理因素。< span>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被霸淩者,只是有的人更加難以從霸淩的虎口之下脫險。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更久地處於霸淩者和被霸淩者的位置上?

< strong>職場霸淩的施者與受者很可能都曾是童年情感忽視的受害者。

童年情感忽視指父母在撫養孩子時沒有對其感受和情感需求做出足够的回應。 在不同的家庭當中,父母忽視的管道有所不同。

有的父母喜歡時時刻刻板起權威的面孔,以冰冷而無理的強悍姿態將孩子的感受隔絕在外,他只期待你的服從,並不打算傾聽你,以及容忍你的童言無忌和調皮搗蛋。 為了宣洩負面情緒,這類家長甚至不惜對孩子進行辱駡和暴打。

年紀尚小的孩子無反抗之力,但憤怒與仇恨的種子會由此種在心間,逐漸長成惡之花,待此後在其他的弱者面前張牙舞爪。

這也許是霸淩者的"前傳"。

當他們欺淩別人時,腦中或許會閃過當年自己被父母虐待的畫面。 屢次被曝家暴的"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就曾說,每一次打過妻子後,並不會去安慰妻子,反倒會主動去看望父母。

別人眼裡的惡霸行徑於他們來說本質上是一種無意識的報復和補償,同時也是一種對於被損傷自戀的修補——通過把別人踩在脚下來感受自己的强大。 越是處於職場瓶頸期,他們越是容易通過霸淩別人來自證優越、緩解焦慮。

他們之所以能對欺負人的管道那麼駕輕就熟,是早年從父母那裡習得的結果,心理學上稱其為"向攻擊者認同",正應了那句"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20126/35850456b410410c817edf0f7e5b4522.png "/>

而不同於無理強悍型的冷漠父母,有些父母則習慣以苦情姿態讓孩子的感受靜音,他們用"爸媽不容易"遏制你的渴望,用"多從自身找原因"讓你無法發聲。< span>似乎多對外釋放一點攻擊性,孱弱的父母就會叫苦不迭,孩子必須要努力把鋒芒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