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乎
你瞭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嗎? p>
你知道你為什麼做不到愛自己嗎? p>
如果你即將為人父母,你知道如何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小孩嗎? p>
你知道你周圍的那些學霸、大佬們在成長路上可能有哪些共同特徵嗎? p>
上面這些問題可能是我們生活當中時刻跟在我們身後,但又難以找到答案的問題。 而這麼多的問題,都可以歸總到三個主題上:依戀類型、自我發展和成就。 p>
在心理學中,這三個問題幾乎是貫穿我們一生的主題,對我們一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如果你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感到好奇,也許戴維·謝弗博士能給你一些啟發。 p>
在《兒童品格的由來》這本書中,戴維·謝弗博士詳細地描述了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會受到哪些影響。 也許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看似擁有相似的背景和藍圖,卻奇迹般地生長出了各自的脈絡。 在這裡學堂君將選擇其中的三個部分:依戀關係、自我發展和成就進行分享。 p>
一、依戀關係:你是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嗎? strong>
"依戀類型",是一個在心理學中最常用的判斷一個人名額之一。 它源於我們童年和父母相處的模式,並且這種模式逐漸內化成我們性格的一部分,伴隨我們的一生。 p>
在依戀類型中,主要分這麼四種人:
1. 安全型:情緒穩定,對別人比較信任,不會患得患失,也能為自己提供穩定的能量。 p>
2. 癡迷型:總是在感情中患得患失,擔心自己被拋弃,也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別人重要。 p>
3. 疏離型:雖然很容易進入感情或交友,卻很難真心對待別人,說走就走,即使這種"不走心"的管道也會讓他們感到孤獨。 p>
4. 恐懼型:渴望和別人親近,但當別人離自己太近又想馬上離開,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在各種關係裏也難以信任對方。 p>
你屬於上面哪一種呢? p>
其實,在你很小的時候依戀類型就形成了。 p>
心理學家發現,與非安全依戀類型的嬰兒相比,那些在12-18個月形成了安全依戀的嬰兒,在2歲的時候解决問題的能力更强,也更陽光。 這些安全型依戀的小孩經歷青春期的時候,也會比別的孩子更順利、和父母關係更融洽。 p>
兒時形成的安全依戀類型甚至能預測這個孩子25歲以後在戀愛中的表現。 當他們為人父母,他們的依戀類型甚至能代際傳遞給自己的小孩。 囙此依戀類型不可謂不重要。 span>
那我們是怎麼形成各自的依戀類型的呢? span>
如果照料者能對我們的的任何行為有所回應、精心照顧,那我們就會形成關於他人的積極心理作用模型(認為他人是可依賴、信任的), 也會形成關於自己的積極心理作用模型(認為自己的值得愛的、招人喜歡的)。 反之,我們就會一邊認為別人冷漠、一邊覺得自己讓人討厭。 p>
不要小看新生兒形成的這些心理作用模型,這可是他們對世界的第一印象。 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孩子們就會用它解釋周圍的一切,並不斷強化這種印象,直至成長。 p>
怎樣能讓孩子成為安全依戀型的人? 相信這是很多家長的疑惑。 如果你的孩子還是個小baby,那可以按《兒童品格的由來》這本書裏給出的照料管道來照顧他們:
對孩子的照顧如果能滿足以上六個特性,也許就能讓他們未來更有安全感。 p>
二、自我發展:你的青春期"叛逆"了嗎? strong>
前幾天出去吃飯,聽到隔壁桌有家長吐槽自己的小孩:"我家孩子14歲就開始叛逆,我有時候真想抽他,他怎麼就不能乖一點?" p>
在你青春期的時候,你的家長和你說過相似的話嗎? 或者如果你是一個十幾歲孩子的父母,你也有這樣的共鳴嗎? span>
實際上作為大人就是會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很難對付,甚至有時候很討厭,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受到責駡最多的一群人。 但是,很少有人去站在這些孩子的立場看他們的身心發生了什麼變化,如果他們的想法能够被閱讀、展示,也許也能得到更多理解。 p>
想像一下,如果讓你描述自己,你會怎麼說? 你可能會說:"我是XX大學的學生,我喜歡籃球,我老家在XX省,我喜歡周傑倫的音樂,我喜歡跳街舞,我在學校加入了很多社團,大家都挺喜歡我的……", 你可能還會補上一句,"總體來說,我是個外向、喜歡新鮮事物的人,比較自信啦。" p>
但如果是一個青春期的少年去描述自己,他可能只能做到割裂地評估自己的不同部分,比如前半句話描述的那樣,但沒法把這些"自我"綜合在一起,得出後半句話的結論。 span>
自我描述的不一致是青少年的典型特徵,他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不可能在所有情境中都是同一個人,正是這一事實讓他們感覺到迷茫,甚至懊惱。 span>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這一階段青少年面臨的人生困境稱為"同一性危機"。 在這一階段,最痛苦的就是個體長期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衝突。 span>
那種感覺就好像,無論自己做什麼事,都像是在悠長的黑暗中漂泊,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在這種迷惘中越來越感覺到孤獨。 span>
如果在這一階段,青少年沒有解决好"自我同一性"這個問題,那麼在人生的下一階段,他們也就很難處理好"親密-孤獨"這一對衝突。 p>
所以探索自我,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非但沒有出手相助,甚至火上澆油。 span>
那麼,該怎樣幫助叛逆期的青少年呢? span>
首先,父母是很重要的一環,父母對孩子的重視和尊重,是他們找尋自我的基石; 其次,學校教育也能促使青少年為自己設立目標、規劃人生,這也能促進"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p>
三、成就:那些大佬們都有什麼特徵? strong>
當你辦成一件事時,你會更傾向於認為是什麼原因呢? p>
是因為你的能力强,還是努力程度高? p>
是因為任務難度低,還是運氣好呢? p>
心理學家維納認為,一個人的成就行為,關鍵取決於他怎樣解釋以前的成功和失敗,以及他是否認為自己能控制這些結果,這就是"歸因論"。 維納認為,人們會把自己的成敗歸因於下麵四種原因之一:
1. 自身能力的强弱; span>
2. 付出努力的多少; p>
3. 任務的難度; p>
4. 運氣的好壞。 p>
其中的兩種原因,即能力和努力,屬於內部原因(也就是自己身上的問題); 另外兩種,即任務難度和運氣,屬於外部原因(不是自己身上的問題)。 span>
當我們把成功歸於內部原因,比如自己努力或能力强,那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 當我們把成功歸於外部原因,比如任務簡單或運氣好,那我們可能對成功就沒啥感覺。 p>
你可能也看出來了,那些能够有所成就、愈挫愈勇的大佬們也許就採用了這樣的歸因管道:成功了,是因為自己努力了,失敗了,可能是任務太難了,下次折開一下目標就好了。 p>
此外,要相信,能力是可以通過加倍努力來提高的,而不是穩定不變的。 不要輕易認為"我不行",就放弃任何讓自己成長的機會。 p>
總之,在成長路上,我們可能會經歷很多挫折,學習一些科學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願每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都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p>
"
學堂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讀性:★★★★
科學嚴謹性:★★★★
《兒童品格的由來》一書綜合了10000項有關青少年發展的實證研究,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家庭、學校、社會等方方面面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性。 雖然是一部發展心理學領域的專業書籍,但讀起來更像一部故事書。 這本書通過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手把手來教新手爸媽們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 建議每一個對"人類是如何煉成的"這一話題的朋友們都來閱讀一下。 p>
< strong>贈書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