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否存在這樣一種人:ta渴望親密,希望能接近潜在的依戀對象(朋友/伴侶),但當那些人靠得太近,ta們會變得非常不舒服,並渴望退出這段關係。 然而,覺察到對方離開,ta又變得焦慮,肝腸寸斷。 p>
囙此,ta傳達給別人的資訊其實是:"我喜歡你,但你離我遠點"。 p>
雖然這一類型在人群中的占比較小(約6%),但ta們往往具有最糟糕的情感體驗和人際關係。 p>
一些工作模型表明,恐懼型依戀更可能陷入虐待關係,與較高的邊緣人格障礙、解離症狀、孤獨、抑鬱風險相關。 p>
01
"不願意進入親密關係,
但又迫切需要被他人愛"
恐懼型依戀者常具有如下【6個特徵】:
1)情緒和行為不穩定且不可預測
當一個人處於"恐懼型"的狀態下,ta既擔心被拋弃,又對親密感到不適。 p>
換句話說,ta們沒有"對親密的應對管道"——ta想接近的潜在親密對象,也是ta害怕接近的人。 在關係中,這種行為常引起誤會,讓人迷惑不解。 p>
2)對重要他人的"理想化"和"憤怒"
研究表明,恐懼依戀的成年人會防禦性地組織行為,對重要他人出現"理想化(要求一個完美的伴侶)"和"憤怒"的交替情緒,以儘量減少被拒絕的痛苦。 strong>
比如為了不被拒絕,寧願孤獨地過日子。 努力减少與他人的情感接觸,同時又要延續關係。 p>
3)擁有極度情緒化的關係
在情緒調節方面,恐懼依戀者往往比其他不安全類型的人更麻煩)。 p>
比如,很難從憤怒中平靜下來,或容易感到强烈的"被排斥感"……無法應對情緒上的"壓倒性來襲"時,可能會做出一些破壞人際關係的行為。 p>
4)ta可能有很多的性伴侶
一項跟踪600人近40年的研究發現,"恐懼依戀"可以預測個人一生中更多的性伴侶數量,以及更大的性依從性(sexual compliance,即遵從伴侶的性欲望)。 對男女來說都是如此。 p>
因為ta們渴望愛,卻害怕親密,而偶然的性關係可以讓ta們置於這種處境:
性活動既新增了親密度,逃離可能導致抑鬱的想法,也讓ta們在感情上保持距離。 p>
5)ta們更易出現攻擊和控制行為
相對其他不安全的依戀類型,恐懼依戀的男性更容易對女性產生敵意、配偶虐待和兒童性虐待。 p>
6)缺乏自尊,有强烈的拒絕恐懼
從性別維度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恐懼依戀。 在女性樣本中,恐懼依戀者具有"低自尊、沮喪和强烈的注意力需要"。 p>
她們的共同點是,對他人有深深的不信任,不願意尋求專業幫助。 這可能與她們負面的自我看法和强烈的拒絕恐懼有關。 p>
02
是什麼造就了一個
恐懼型依戀者? strong>
心理學博士Hal Shorey認為,恐懼依戀的成人,一般在童年時期有過至少一名養育者出現過"可怕的養育行為"。 p>
這會在孩子體內產生一種對自身安全的恐懼——孩子下意識地覺察到,照顧者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p>
然而,父母並不一定具備主觀敵意。 有精神疾病的家長也同樣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因為孩子知道父母沒有能力保護自己。 p>
從神經生物學觀點看,一些具有恐懼依戀對象的兒童,甚至可能無法全面發展出綜合性的神經結構,導致成年後的情緒失調問題。 p>
換句話說,孩子生來依戀父母,卻不能將依戀者視為"安全基地"。 在以後的生活中,ta們會創造出一個想要親密的人,但同時也會創造出一個害怕親密的人。 p>
03
如何重建
依戀關係中的安全感? strong>
1)克服對安全感的恐懼,尋求一段安全的關係
比如談戀愛,大約50%的成年人擁有安全型依戀模式,幾率其實還不錯。 在新的關係中,你可以挑戰自己的防禦能力,並努力在這種關係中發展自己。 p>
或者去見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會成為關係中的"安全基地",與來訪者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可靠的、具有接納性的依戀關係,綜合創傷,促進個人資源的綜合。 p>
2)為自己的經歷寫一個連貫的故事
依戀研究表明,兒童依戀類型的最佳預測因素並不是"父母經歷了何種創傷",而是"父母如何理解、解决這些創傷"。 p>
對於未解决的創傷,一個很關鍵的做法是為自己創建連貫敘述的過程。 重新講述自己的故事本身,就可以"增强"安全感和個人心理彈性。 p>
太原安定心理援助24小時免費諮詢
0351-756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