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了14種心理效應,瞬間搞定師生關係
admin
2022-02-18 09:42:11
0

原標題:新學期開始了14種心理效應,瞬間搞定師生關係

<!---->

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大部分是通過對話(語言)進行的。< strong>對話的質量,直接影響師生關係和教育效果。

不同的老師溝通能力的差別是巨大的,有的老師似乎天生就會和學生打交道,既有親和力,又有一定的談話技巧,說出的話讓人感覺很溫暖、舒服,學生很容易聽進去。

有的老師明明是想幫助學生,但是三句話就能把人說得跳起來,好心被完全曲解,不僅沒有達到教育效果,反而讓師生之間的誤會、隔閡變得更深。

囙此,熟知並運用一些與溝通有關的心理效應就顯得很有必要。 如果我們能對曾經取得成功的精彩案例做一些理性的整理和反思,之後有意識地把這些心理效應用在與學生的談話中,這將有助於我們取得最佳的溝通效果。

以下與溝通關係較為密切的14種心理效應,結合一些案例,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個效應:

多用"我們"——自己人效應

所謂"自己人",是指把自己和對方歸於同一類型的人。 "自己人效應"是指聽者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老師在和學生談話時(無論是個別談心還是在全班講話),有時候會不自覺地把學生和教師用人稱加以區別,特別是在說到一些不良現象時,習慣於說"你們怎麼會這樣……""我要求你們……"。 這樣的說法可能是下意識的,但是學生聽了之後感覺很不好,仿佛學生和教師是對立的雙方。 囙此,在與學生說話時,班主任要經常提醒自己:多用"我們",少用或不用"你們",實在需要特指學生時,也儘量改用"大家"這樣委婉的稱呼。

所謂"自己人",關鍵是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和他是自己人,而不是教師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和學生是自己人。

下麵是最容易讓學生產生"自己人"感覺的例句。

①好孩子,你是我的驕傲!
②你喜歡 ×× (某歌星或某作家的名字)? 真巧,我也很喜歡……
③我們居然是同一個星座的……
④你真像我女兒(兒子)……
⑤我們一起來渡過這個難關……

第二個效應:

以心換心——角色置換效應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交往雙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換從而產生的心理效應現象,稱為角色置換效應。

在師生溝通中,不僅教師要常做換位思考,還要把這種思維方式傳遞給學生,提高學生的情商。

下麵是角色置換效應的典型例句。

①我也是從你這麼大過來的,我很理解你。
②換了是我也可能會那樣做的。
③我也曾經有過和你一樣的煩惱。
④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麼做呢?

第三個效應:

沒有白說的廢話——調味品效應

人際交往心理學把看似廢話的"調味品"起到的新增人們心理交融作用的現象,稱為"調味品效應"。

老師善用調味品效應,就可以讓談話在很融洽、輕鬆的氣氛中進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

談話伊始,不必板著臉,直奔主題,容易讓學生在瞬間修築起心理防線。 先說幾句"廢話"吧,談談最近有什麼新鮮事,身體如何、心情如何……再漸漸進入主題。

這些"調味品"不是談話的主題,也就不會引發衝突和衝突,學生的心情在這樣看似閒聊的對話中可以得到放鬆,後續的談話就相對容易進行。

第四個效應:

"某老師說你很棒"——第三人效應

心理學上把通過第三人佯作無意間轉述他人的某種意見,或創造某種條件讓對方間接地聽到你對他的評估與關注,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或勸說效果的現象,稱為"第三人效應"。

這種迂回戰術在師生交往中非常有用。< strong>一般來說,第三人效應有以下兩種呈現管道:

第一種:說話者(第一人)轉述第三人的話,以增强說服力。
第二種做法:自己(第一人)不出面,而讓第三人和第二人談話,由第三人轉述第一人對第二人的看法,或者創設條件假借第三人的話表達第一人的意思。
這種做法在師生間有一些敏感問題或處理師生衝突時最能發揮作用。

第五個效應:

邊吃邊聊——可口可樂效應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試圖用一些廣告資訊說服被試,給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樂,而另外一部分人什麼也不給。

雖然可口可樂和那些資訊本身沒有任何聯系,但結果是得到可樂的被試往往比沒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響。 這就是有趣的"可口可樂效應"。

很多教師都在無意中運用過可口可樂效應,最常見的就是用一些小獎品鼓勵那些好的行為。 獎品和行為(比如取得好成績)本身沒有直接聯系,但因為這兩件事是相伴發生的,所以容易使學生產生聯想,這對好行為會起到正强化作用。

什麼可以充當"可口可樂"? 在勸說或教育學生的時候,給學生一個微笑、一個肯定的手勢……別只顧自己埋頭說話。 在辦公室裏準備一些一次性水杯和小點心,和學生談話時,不妨給學生倒杯水,或看似隨意地拿出一塊糖果,給學生一份驚喜。

這樣既能消除談話的緊張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外出旅遊時,給學生捎帶買一點兒當地的特產或小紀念品,不一定很正式,而是"無意"間在合適的場合遞給學生。

教師和學生談話的場合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具體的情境選擇合適的"可口可樂"。 比如,天氣炎熱時,可以買點冷飲,和學生邊吃邊聊; 天氣寒冷時,給學生一杯熱奶茶也是很不錯的……

下麵是可口可樂效應的幾個典型例句:

①來,先坐下,喝杯水……
②天太熱了,我們去買個冷飲,邊吃邊聊。
③老師知道你喜歡收集火花,這是我出差時從外地給你帶的一套火花。 你先放好,我們來談談……

第六個效應:

做真誠的傾聽者——格林斯潘效應

一方說話時,另一方不斷地與之互動,做出各種表示感興趣的表情或動作,還時不時地發出"嗯、嗯"或者"哦"之類的聲音。

這樣的聲音並不會打斷另一方說話,反而會讓說話的人感覺自己的話對方都聽進去了,而且很感興趣。 說話者受到這樣的暗示或激勵,也會以更好的發言來回報如此忠實的聽眾。

人們把後者這種現象稱為"格林斯潘效應"(該效應是以心理學家格林斯潘的名字命名的)。

格林斯潘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一定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聽眾。

說一個"嗯"字,點一下頭,其實很容易做到。 但是,做與不做,差別很大。 所以,在學生和你說話時,請別忘了看著對方,並不時地做出回應。 這對於融洽師生關係、提升師生對話效果十分重要。

第七個效應:

"是的,可是……"—可是效應

"可是效應"是指當我們試圖讓對方改變觀點或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對對方的觀點先採取"是"的態度(肯定),後採取"可是"的態度,對方就比較容易接受己方意見的現象。

當教師對學生進行責備教育時,"可是效應"能發揮重要作用。< strong>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說話,不要急於否定,在獲取資訊、瞭解學生的心態後,再說"可是",做到因勢利導。

運用"可是效應"時,教師需要注意三點:

①理解。 典型例句:"你說的我都聽懂了。"
②同情。 典型例句:"你也够倒楣的。這事兒不能都怪你。"
③態度溫和。 典型例句:"我建議你不妨這樣……"

第八個效應:

"你就沖著我來吧"—安全閥效應

在組織行為學中,人們把將不同觀點、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