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彩禮背後,藏著多少女性的心酸?
admin
2022-03-05 20:58:27
0

原標題:天價彩禮背後,藏著多少女性的心酸? <!---->

前不久看到一則新聞:在寧夏銀川,一個年輕人因結婚拿不出50萬彩禮,女友便被其父母强行拖走。

後網傳,女生父母索要天價彩禮是為了給弟弟結婚用。 但事後女生出來澄清,表示否認。 事件最終結論不詳。

無獨有偶,之前看到過另一則新聞:一個24歲女生洛洛在杭州打工,在錢塘江觀潮時意外身亡。 事後她的父母去女孩公司大鬧,索賠41萬。

原因也令人哭笑不得:家裡要給兒子買房,如果女兒沒死,這筆錢是要她出的,現在女兒死了,只能由她公司來承擔。

更讓人痛心的事,網友事後通過社交媒體瞭解到,該女生一直被父母剝削、在經濟上不斷被索取,面對著極大的精神壓力。 也囙此,她被網友稱為"杭州版的樊勝美"。

網友對這樣的事也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女兒難道是明碼標價的工具嗎?

看到這裡,有一個詞從腦子裏生生躍了出來:重男輕女。

這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詞。 儘管我們已經走到了現代社會,卻仍然有很多靚女無法擺脫這種命運陰影下的沉重枷鎖。

從重男輕女的家庭走出去的女生後來怎麼樣了呢?

她們該如何擺脫不良影響?

"女孩子是沒有家的"

說到重男輕女,我身邊的朋友A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受害者。

她從小缺衣少食、穿別人的破衣服,上初中時沒有錢在食堂買菜吃,常年營養不良。

她工作後的每一筆薪水都被他父親拿去了,美其名曰"我來幫你保管"。

不僅如此,青春年華的她幾乎被禁止買衣服和化妝品,要是燙個頭,就會被父親冷嘲熱諷。 但順從的她沒有怨言。

她心智晚熟,草率地找了個人就結婚了。 她父親反對她結婚,在外與人議論:"不捨得,以後賺的錢都是別人家的了。"

有一天她弟弟也結婚了。 父親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的速度把她所有的存款取了出來,給他弟弟結婚用了。

她問及此事時,她母親說:"我們生你出來,你不需要回報嗎?" 他父親乾脆否認:"我什麼時候用你錢了?"

再後來,她離婚了,有一段時間無家可歸,不得己身心俱疲蜷縮著回到那個家。 他父親一直夾槍帶棒地罵:"你這個丟人現眼的東西,你連要飯的都不如……"

這位朋友每次和我聊起她的原生家庭,總是淚花閃閃,無法釋懷。

"女孩子是沒有家的"。 朋友A黯然地和我說。

和她一樣,很多在重男輕女陰影下長大的女兒,都會覺得父母的行為讓自己無法原諒。

他們往往不給女兒受好的教育,並在經濟上不斷索取盤剝,讓女兒妥妥地成為"伏弟魔"。

更有甚者,有些失功能的父母對女兒的淡漠和疏離,可能會進一步毀掉女兒的自尊系統。

而最終的結果是:""我不配"的內在誓言,會在女兒心中深深紮根。

不配擁有美好的生活,這樣的信念足以使一個女人的一生顛沛流離,導致很多優秀漂亮的女生最終嫁給不咋樣甚至劣質的男人。

還有不少離婚的女性,如果究其離婚背後的心理動力,會發現她們潛意識想回到父母身邊照顧父母,以證明她們在父母生命中的價值。

而照顧父母背後的潛意識動力是:我的存在是一個錯誤,我內疚,所以我補償。

同時,她們可能會向施虐者認同。

在重男輕女家庭中長大的女生,大都懂事孝順,有一種拯救父母的心理,從而無限滿足父母,犧牲自己。

成年後,對於周遭世界,她們也容易逆來順受、無條件順從和滿足他人的要求。

而且,她們往往不敢參與競爭,從而影響社會功能和社交。

在朋友A的身上,能够很清晰地看到這種特質。

她的攻擊性嚴重受到壓抑。 在工作上,她總是縮在人後,不肯表現,導致多年沒有長進,表現平平。

不僅如此,在她的社交關係中也總能看到童年與弟弟形成的"三角關係"範本:自己總是在競爭中落敗、成為被看輕的那一個。

交朋友時,她總會感覺"三個人的友誼太擁擠",在工作中,她總會覺得上司更器重其他同事。

那個註定會被看輕的可怕魔咒,消磨了她的鬥志,使她的努力受阻。

她經常做一個夢。 夢中,她不顧一切向下墜落:有時候在跳樓,有時候跳下深淵,並發出撕心裂肺的哭喊。

人生的卑微下行。 夢裏的意象,正是她、也是很多相同經歷的女生,在很多年裏的人生寫照。

那些重男輕女的父母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天底下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但武志紅老師這樣說過:這可能是天底下最大的謊言。

有些父母確實缺少愛孩子的功能,這在很多重男輕女的父母身上都能深刻地體現。

但是,很多女兒在資源嚴重匱乏的環境下長大,成年後卻被要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式的反哺。

她們心裡或許有怨,但不能表達,更不能決絕地轉身離去,因為這與道德倫理衝突,容易被道德綁架。

"我們生了你,給了你骨血,你就永遠欠我們的,你的債永遠都還不清。" 有些父母會對成年的女兒這樣說。

所以,很多沒有得到愛、卻被要求無限制付出的女兒,是找不到那個宣判公道的法官的。

最終,她們還是承擔起了許多。

朋友B就是一個例子:

  • 成年後,兒子過得自我又瀟灑,經常需要父母的貼補。 每次逢年過節,都是她在給錢送禮。
  • 家裡大小事指不上兒子,家裡有了難處,父母第一個想到的總是她。
  • 父母生病了,找不到兒子的踪影,也都是女兒守孝床前。

被嚴重偏愛的兒子可能指望不上,很多父母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可儘管如此,還是會不斷出現重男輕女的父母,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

他們可能是人格不獨立的父母。

武志紅老師指出,每個孩子的功能不同,决定了父母不同的對待管道。 這也是父母偏心的本質和根源。

就如同電視劇《都挺好》中透露的真相。 對於蘇家母親而言,蘇家兒子都有"養育性功能",而女兒蘇明玉沒有,所以她就變成了被壓榨和盤剝的工具。

於是,親情變成了交易。 自身有嚴重匱乏感、渴望被照顧的父母,更容易在女兒身上填補自身的空虛和殘缺。

如同蘇母,她的內心有填不滿的巨大空洞; 如同朋友A的父親,因嚴重缺乏安全感、社會功能殘缺,早早就將依賴的手伸向羽翼未豐的女兒。

他們可能是自戀型人格特質的父母。

在他們眼裡,孩子的存在往往是實現父母目的的工具。 在這樣的家庭裏,由於女兒更感性、更容易被控制,所以更容易被物化和工具化。

父親 女兒 女生 成年 父母 弟弟 朋友 女孩 女性 彩禮 中國心理學會 武志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