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貧窮的時候,我們的擁有就會比需要的要少。 我們心中想要這個,想要那個,但是會發現口袋裏空空如也,那一刻的內心感受很是痛苦,很是難受。 p>
一個人只有在經歷貧窮的時候才能够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貧窮。 當因為要買一雙鞋子,而不能够很豪爽去購買; 當想要去一趟旅行,而不能够很直接去旅行; 當想要送給孩子一份價格昂貴的禮物,而囊中羞澀; 那一種感受會讓人覺得很憋屈。 p>
其實生活是什麼? 生活就是我們要想清楚一點:我們現在擁有的是否能够得到內心的滿足感,對於未來的一切,覺得自己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去匹配一種獲得感。 p>
當肚子饑餓的時候,大腦中想到的都是食物,一看到食物,兩眼冒金花,就想要把這些食物占為己有。 一旦自己的饑餓感被食物填充後,再擺上更多的美味食物,自己可能就不感興趣了。 因為得到了滿足後,就會開始思考其它方面的問題了。 p>
那麼當人很貧窮的時候,一心一意就想著如何去賺取更多的錢; 但是會發現一個現象:一旦賺取了很多的錢後,有一些人會有一種暴發戶心態,但是也有一些人覺得賺得不够多,還要繼續賺。 人在窮怕了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物質保障才能够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p>
一個人的安全感是很容易失去的,當自己的安全感失去了,那麼帶給自己的是什麼呢? 是一種對自我的否定,更是對自我的一種不確定。 人在失去安全感的時候,內心就會變得不淡定,就會不從容,就會不知所措。 安全感是什麼? 安全感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是自己對自己的相信。 p>
貧窮會讓人覺得思維容易受到局限性。 就像小的時候父母經常說:賺錢挺難賺的,花錢如流水。 這其實就是一種思維的受限,因為他們自己覺得賺錢很難,所以就會覺得很難; 但是有些父母並不這樣認為:他們會覺得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的智慧,就會賺取很多的錢。 p>
兩種思維方式的長期訓練,帶給孩子的思維方式也會不一樣。 就像窮爸爸和富爸爸,兩種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思考的模式也是不一樣的,那麼最終的結局走向也是不一樣的。 p>
當一個人無法給到我們强大的能量時,也許就是自己要改變方向的時候了。 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觀點,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 每個人的觀點和想法一定可靠嗎? 未必可靠。 有些人根據他多年的思維認知,並沒有帶給他更多的成就,那麼他所說的話就並不一定全信了。 p>
但是有些人在他的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時候就要開始思考一點:他說的話也許就是用來改變自己的,一個能够改變自己的人,往往他的一句話就點醒了夢中人。 p>
貧窮會造成一種稀缺思維,人在有稀缺思維的時候,整個人的格局和眼界就變得狹小,就會緊盯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生活的真相是什麼? 就是發現了自己貧窮,那麼就要思考自己如何去進行翻身? p>
能够經歷貧窮,還能够在貧窮中奮發圖強,最終走向人生的輝煌,這個過程一路走來,就會覺得人生這樣去過,挺值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