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濾
你是否經常被這樣的問題折磨,就比如"你是個怎樣的人?" span>
emmm,內向? span>
好像也不完全內向,外人面前,確實有點社恐; 但在熟人面前,'姐就是女王'。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外人面前vs熟人面前
喜歡計畫,有條理? span>
哦不,僅限於在工作或在學校,一回家就好像得了那拖延晚期癌症。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學校vs上網課
獨立,有主見的? span>
這個嘛,除了在對象面前,就是會不自主地黏人,處得時間久了,就像變了一個人。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單身時vs戀愛中
好吧,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好像我的性格總是會隨著情境而變化。 span>
就拿MBTI測試來說吧,在學校時測出來的還是INTJ,回家就成了ENTP。 (對MBTI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往期文章《火出圈的MBTI,會是下一個星座式標簽嗎?》) 並且好像在不同的人面前,性格也大不相同,明明平時很獨立的,在對象面前卻只想貼貼。 甚至有時候換了身打扮,就能讓我從溫柔姐姐變身狂拽酷妹。 span>
所以,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我? span>
社交牛雜症是如何形成的? strong>
或許在很多人的認識裏,性格是一種穩定不變的特質,就像一個社牛無論走到哪裡都仍然是社牛。 這便是早期人格心理學界所支持的特質論,認為人格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span>
但咱們就是說有沒有可能,在不同的場合以及關係中,我們的性格是不一樣的? 這便是情境論的觀點,強調不同情境下人格的差异性。 span>
基於此,蜜雪兒等人提出了"人格的認知-情感系統理論"(Cognitive-Affective Personality System,簡稱CAPS),認為個體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現出來的差异是由 認知-情感系統與情境發生交互作用所决定的[1]。 span>
簡單來說,人格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穩定而有機的結構。 span>
而這個結構主要由一些單元——認知-情感單元組成,正是不同情境下認知-情感單元的不同,導致了人格的變化。 現時理論證實的認知-情感單元主要為以下五個:
1. 編碼(encoding):是對自我、他人、事件和情境進行分類或建構的單元。 不同的編碼使得人們在如何認識自己、他人、事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span>
2. 期望和信念(expectations and beliefs):人們對行為結果和自我效能的預期與信念。 不同情境下的期望和信念不同,行為也就不同。 span>
3. 情感(affections):涉及感受、情緒和情感反應(包括生理反應)的單元。 個體所感受到的情感對社會資訊加工和行為處理有重大的影響。 span>
4. 目標和價值觀(goalsandvalues):包括目標、價值和人生計畫等元素。 span>
5. 能力和自我調節規劃(competencies and self-regulating plans):指個體潜在的行為和能力,以及影響個人行為和內部狀態的計畫與策略。 如認知轉變、認知分心、元認知策略、自我指導策略和計畫等技能。 span>
總而言之,正是這些單元在不同的情境中被啟動,產生特定的作用,從而產生了情境特异化的認識、情感和行為。 也就是說,個體是在其認知-情感系統和當前情境的交互作用之下,根據其對情境的解釋,選擇其所特有的某種穩定的行為模型來進行反應,從而導致了不同情境下性格有所出入的情况[2]。 span>
就比如,有的人在生人面前可能是個社恐; 但在熟人面前,卻有社交牛 × 症。 span>
對此,蜜雪兒不主張將各個情境下的社交人格水准進行平均,從而說ta是個內向或外向的人,而是採用"如果……那麼……" span>的情境-行為模型來對其人格進行描述——
"如果在熟人面前,那麼ta是外向的;如果在生人面前,那麼ta是內向的。" span>
而聰明的網友們給這種現象起了個名字,叫做社交牛雜症,即介於社交牛 × 症和社交恐懼症之間的社交模式,而這種社交模式便是慢熱型人格的特徵。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社交牛雜症的日常
談起戀愛就像變了個人? strong>
人格的認知-情感模型告訴我們,當面對特定情境或特定的人時,我們會有不同的思考、感覺以及行為模式,囙此展現出特定的性格,我們將這種特定的性格叫做關係特异性性格。 span>
我們常常聽說一句話叫做"愛情使人迷失自我",很多人在戀愛時會發現自己好像變得不像自己了,在生活工作上獨立自主,卻在戀人面前成了"黏人精"; 對待他人謙遜有禮,在戀人面前卻十分任性。 span>
或許這並不是迷失自我,而是基於戀愛關係的特异性性格(我們姑且稱其為"戀愛人格")在作怪。 span>
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確實存在"戀愛人格",且隨著戀愛時間的拉長,"戀愛人格"和日常人格的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3]。 span>
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戀愛人格"和日常人格的關係。 在實驗中,伴侶們在一年中多次填寫人格問卷,來檢測他們在日常生活和戀愛關係中的大五人格(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盡責性和神經質)分別是什麼水准。 (想更多瞭解大五人格?點擊閱讀往期文章《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丨「心靈海洋」大五人格》)
結果顯示,在戀愛初期,日常人格和"戀愛人格"還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這也符合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就認真負責的人在戀愛關係中也會具有較高的盡責性。 span>
然而隨著戀愛時間的拉長,參與者的"戀愛人格"較之日常人格會發生更大的變化,展現出更高的可塑性。 總之,"戀愛人格"最終與日常人格表現出顯著差异。 span>
具體來看,對於戀愛後的人而言,女性日常人格的神經質(一個人是否情緒化,容易緊張和焦慮)水准會下降、但宜人性(一個人是否脾氣好、容易信任他人、心地善良)會提升,男性參與者的日常人格則沒有明顯變化。 span>
而在"戀愛人格"中,無論男女,神經質和宜人性都表現出下降趨勢——神經質降低可能是因為有戀人的陪伴和分擔,生活中的負面情緒會得到消解; span>宜人性降低則表明,隨著戀愛的深入,與之前對戀人的態度相比,我們可能會變得苛刻。 當然這並不一定是件壞事,或許爭吵與磨合是每一段親密關係走向深入的必經之路。 span>
可見,戀愛確實會對人的性格造成一定影響,研究也確實為戀愛中"兩幅面孔"的現象提供了證據。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變化都只是統計學上呈現的總體趨勢,並不代表每個人都會呈現同樣的變化。 span>
就像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發現,有的人戀愛會變得更加溫柔,而有的人戀愛卻會變得憂鬱。 這也就說明,即使性格會受到戀愛關係的影響,這個影響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 span>
影響關係性格的因素
//1. 關係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