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冠疫情時有反復。 數據新增,全員核酸,社區封閉,都市按下暫停鍵…… 這些資訊充斥著各個新聞版面。 我們的很多計畫無法計畫,行程無法行程,給工作,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雖然如此,我們依然努力的在各種不確定中試著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穩定空間,慢慢前行。 直到空難事件的到來。 span>
突如其來的空難事件給很多人帶來了巨大的情緒擾動。 它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我們努力營造的內穩態。 個體的渺小感、人世間的無常感、對生命的不可掌控感等體驗瞬間將我們淹沒。 span>
瀏覽著網絡上的各種新聞,圖片、視頻、以及鮮活的人生故事。 我們的朋友圈幾乎被空難事件刷屏。 我們都被代入其中,情緒體驗不斷被喚起。 這時,我們需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留意替代性創傷的產生。 span>
< strong>·1 ·
什麼是替代性創傷? span>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簡稱VT)這一概念最早由McCann和Pearlman在1990年提出,用來描述個體因為目擊創傷場景之後,體驗到了超出自身耐受極限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 這一概念最初多指向幫助他人的專業人員、如警詧、消防員、醫生、社會工作者等。 這些專業人員因為長期接觸經歷創傷事件的人群,受到該人群的影響,自己也體驗到了類似的創傷反應。 span>
替代性創傷是由同理心引起的創傷體驗,是一種與他人的痛苦相聯結的感覺。 當我們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視角上,就仿佛我們是他們的一部分。 我們看到了他們的世界,也體驗到了他們的情緒。< strong>它是一把雙刃劍,使我們可以體驗和照顧到他人的身體及心理體驗。 但同時,也容易使我們的自身受到影響。 span>
隨著現代資訊越來越發達,資訊的傳播與獲取便捷而迅速。 在重大災難面前,詳盡的報導充斥著世界的每個角落。 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對受灾者懷有同理心而出現創傷反應,並產生替代性創傷的體驗。 span>
< strong>·2 ·
替代性創傷的影響
個體被暴露在他人的創傷事件中,有時會產生一系列心理、生理及社會反應。 這些反應通常會給個體帶來短期的,難以控制的創傷性症狀表現。 span>
這些表現在心理層面通常體現為內心的混亂。 如,感受到緊張、憤怒、無助、困惑、衝突、悲傷、擔憂等情緒體驗。< strong>身體層面通常體現為心動過速、食欲不振、無法入睡、易怒或注意力不集中等。< strong>社會層面則通常會通過影響個體的認知、其對社會的信任感、對世界基本信念的安全感等來降低個體的人際彈性。 甚至使個體產生孤立,退縮等行為,從而影響個體與他人的互動管道、人際關係。 span>
< strong>·3 ·
應該如何應對
替代性創傷是由於我們的同理心帶來的一系列短期的心理、生理、及社會反應。 只要我們不被頻頻的暴露於這些創傷事件中,我們自身的情緒調節功能會自然的啟動,並將我們生理基礎的情緒反應慢慢的拉回到內穩的狀態。 然而,就算這些只是短期的反應,體驗依舊是非常不舒適的。 那麼,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來應對呢? span>
"
< strong>對情緒的接納
在體驗到他人的創傷情景之後,我們會變的不安,體驗到一系列的負性情感體驗。 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我們需要告訴自己,這些情緒對我們沒有害處,它們只是短暫的,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 span>
一系列實證研究表明,在接納了自己情緒體驗的基礎上,我們會自動化地啟動諸如認知重評、問題解决等情緒調節策略。 把在情緒腦控制下的我們慢慢切換到允許一部分理性腦上位。 這時,也許我們會看到我國的民航業已經11年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故了,飛機其實是最為安全的交通工具。 空難中的遇難者及他們的家屬確實很不容易。 我們在情感上離他們很近,但空難離我們很遠。 生活中確實有無力,但基本是可控的。 span>
"
< strong>和創傷事件拉開距離
一項針對社會工作者的研究顯示,將自己與創傷事件進行隔離,可以降低他們的替代性創傷,並新增復原力。 所以,當我們感受到自己已經受到了創傷事件的影響時,我們可以通過認識和維護自己的界限,把自己和創傷事件拉開距離。 span>
首先在數量上,我們可以限定自己瀏覽相關資訊的時間。 特別是不要在長時間獨處時,或在睡前進行瀏覽。 span>
其次在深度上,聽到遇難者的故事,看到相關的文字、視頻等通常會啟動我們的創傷體驗。 我們可以選擇忽略部分推送的內容,只看標題瞭解事件的走向,而不去點開或細看帶有刺激性圖片及視頻的報導。 span>
"
< strong>找到調節自身情緒的管道
我們的依戀紐帶通常是我們面對威脅時最大的保護。 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生活中慢慢找到,並培養出一種依戀關係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 span>
我們可以通過和家人,朋友的傾訴來積極尋求情感與支持。 也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興趣愛好,如看電影、做手工、鍛煉身體等緩解自己緊張的情緒。 我們還可以通過吃頓好飯,睡個好覺來進行自我照顧,讓我們情緒得到放鬆與平衡。 span>
"
< strong>尋求專業幫助
人類最痛苦的體驗莫過於愛與失去。 有過類似經歷的個人創傷史會新增個體的脆弱性,是替代性創傷的易感因素。 同時,個體自我內聚性的不穩定也會使情緒容易在某一類體驗中被啟動。 span>
如果你覺察到經歷了他人的創傷事件後,自己情緒的强度及持續時間長久的不能消退,或是你的情緒總是被某一類情景觸發。 如果你已經試過自我調節的各種管道,卻發現它們幫助不大。 你有可能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 span>
專業的幫助包括撥打熱線電話,進行心理諮詢等。 熱線接聽員會為你提供專業且具有支持性的環境,傾聽和共感你的情緒體驗。 心理諮詢師會和你共同營造屬於你們的安全空間,並在此討論關於你的內在想法及感受,傾聽你的故事,包括你所有的快樂與悲傷,並和你一起見證在你身上發生的點點滴滴。 實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會支持是替代性創傷的一種保護性因素。 span>
"
心理學部各實驗室、課題組運營有一批不同方向的優質心理學科普公眾號,在大學堂後臺自定義選單點擊"分類精選"-"友情公號"可以查看。 p>
本文轉載自"臨床與諮詢心理實驗室"(bnuclinicalpsy),隸屬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王建平實驗室,為大家提供瞭解哀傷、認知行為療法、青少年焦慮等主題的一扇視窗。 span>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3]Méndez-Fernández,A. B.,Aguiar-Fernández,F. J.,Lombardero-Posada,X.,Murcia-Álvarez,E.,&; González-Fernández,A.(2022). Vicariously Resilient or Traumatised Social Workers: Exploring Som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52(2),1089-1109. https://doi.org/10.1093/bjsw/bcab085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文|申新蘭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審校|韓婧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編輯|左天然Z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