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我們潛意識會調檔到自衛者的角色裏”
admin
2022-04-02 11:55:54
0

原標題:"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我們潛意識會調檔到自衛者的角色裏"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過去的三四年,疫情、地震、洪水、空難,突然消失的人,都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那種下一秒的不可控感,更是讓我們陷入了"集體悲慟者"角色裏,他們亦是穿梭在各個都市中的打拼者,亦是我們……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心理學教授林孟平老師說:< strong>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滑坡,我們潛意識會調檔到"自衛者"角色裏,開啟自我的防禦機制,把自己關在一個自我營造的"安全玻璃罩"——殊不知這個罩子卻讓我們漸漸脫離現實。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b64Pq9zySn93kgty0uAqZ8mJ5ULT+qz1crB9Zo+mUNOWxX57AFjX/kiFPbJxiMzObDg2ySqAHTQ8ChA1qnMEGoihLjtnDwcchlJnoIwq1jQ="/>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2018年之前,筆者迎來短暫幾年的職業生涯高光時刻,那時在出版界最大的電商平臺工作,掌管著他們的主要文宣口資源,無論是出版社還是知名出版人,亦或者是作家藝員,但凡推廣自己的一本書,都繞不開筆者這一關。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當時也是做新媒體的高速紅利期,因為自己對內容的敏感性+平臺多年的品牌效應,文章篇篇100萬+閱讀量,粉絲幾百萬的增長,經手推廣的書籍輕鬆缺貨……那都不是事兒! 當時對筆者而言,做和"書"相關的傳播工作,是偶然也是享受,全然無明確訴求的投入,得到的"果"卻是出乎意料的,沒想到啊,自己的文字也能讓很多人感同身受願意追隨轉發,甚至直接帶來商業變現。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那幾年說實話,自我膨脹了,當自己執意離開這個平臺想出去闖闖,迎來新的高光時刻的時候,卻面臨了巨大的滑坡——從獵頭,大公司爭著搶的香餑餑,到無人問津的職場loser,期間還經歷了兩場裁員、同事間明面上的謾駡排擠……那個昔日熱情自信的自己,變成了一個縮頭烏龜。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的潜在"自衛"模式開啟了:縮在自己的殼裏,2019年疫情到2020年大半年的時間,縮在屋裡不見人,不說話,整日的焦慮發呆,晚上睡不著,頭髮大把的掉,白天做什麼都提不上精神氣兒,注册的私人帳號早停更了。 那段時間看到微信上的留言一圈圈紅點,只想逃避,心中默念: 都別來找我,我也想求助,可我不知道找誰?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若問過去的四年職場,你最想用什麼顏色代替,我想會是"灰色"。 (慶倖自己雖然事業上沒有迎來嶄新的高度,但心智這幾年卻成長了,意味著還沒徹底"黑")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ltlBByDSz8LS2xDpve58U8mJ5ULT+qz1crB9Zo+mUNOmO7ZJcGOBG/xlMuyP+u2q+K4VWeSo/c6JIZUaKw4pKKLKD2PURDrfMku6NMfOAGA="/>

< strong> 在《團體諮詢與心理治療》中,林孟平開卷有一段筆者特別喜歡的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一個人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面對自己,才能向他人尋求幫助,才可以仔細去正視個人的困擾或錯誤,以至生命有所突破、改變和更新。換言之,他們都是珍惜自己、渴求改變和成長的人。"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今天我坦然直視自己的"恐懼自衛模式",是時候做出改變,不掩飾,真真實實地做自己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縱觀短暫的職業高光時刻,所謂人脈也是自己刷存在感而換來的,本質是"不等價交換",所謂高端人脈,你的等價沒有了,自然散去——這之前,卻習慣性地用母親對孩子的"好"來套用世間一切的人際關係,由於筆者從小的交際圈除了學校就是家, 意味著除了老師同學和母親之外的人際邊界沒有觸及,單一化的人際交往圈,導致了很多未來職場上的問題,因為職場人際是複雜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也源於我從小不被承認,害怕被拋弃的心理。 從自己出生時,就不被大家族歡迎,兒時會常有"送走"的字眼在我耳旁吹,是母親的堅持,她從未輕視我這個女兒,相反會溺愛我,會無限支持我的選擇,而我的選擇一向都是"證明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我的"恐懼自衛"模式就是,我很强大,不會求助; 一旦沒有了"價值",你就是"送走"的孩子,離開對你全心呵護的母親。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種根深蒂固的"自衛"模式,讓我單純地以為只要我拼命的付出,證明我的價值,就不會被他人拋弃。 但其實,所謂關係,有來有往,"等價交換"才是維持一段長遠關係的基石。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最近看林孟平老師的心理學著書,看到"自衛者"這一節。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原來從小到大的經歷——害怕自己沒價值,被拋弃,這個潜藏自己內心深處的觀念,就像咒語,一直緊箍著我:母親離開後,失去那個全然愛著我,呵護我的人後,內心的小孩被封存了起來,假裝强大,假裝我可以照顧身邊所有人, 證明我的價值——我用自己的防衛機制編造了一個很完美的夢:不僅行為舉止,還是外貌形體都要360°無死角,吃飯坐姿都要挺起腰杆兒,對弟弟也要拿起長姐為母的姿態來,不能怯場!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你看,原來從小到大這個防衛機制,一直左右著我的命運走向,以至好的男人,我錯過; 一味付出刷存在價值,換來的也不是一段真正的"友誼"; 同時為了維持自己一貫以來的完美形象,羞於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現,連孩子都會的求助能力都喪失了。

< span> 林孟平老師說"若一個人沉溺在這種虛幻的日子裏太久,最終會與現實脫節,甚至發展成精神病。"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5LtMAMmc+K81jpOuQ2EB4smJ5ULT+qz1crB9Zo+mUNNxlLM9TUrkQQ7B2DRVm7vLs6P3zebdPpXq9iPvU0mVN9RDZHejyWpa4lxRULsoKyA="/>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現在,當別人求助於我的時候,我內心往往非常抵觸,卻又怕別人說我冷漠,於是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回想這些年,我在自己編造的美夢裏,很累,真的很累,突然一閃念,想明白,原來這種尷尬本質上並不是來自於我沒有"樂於助人"的品性,而是來自於我自己的精力沒有旺盛到處理自己的事情綽綽有餘的同時,還用大把的時間精力用來幫別人

< strong> 此刻,非常驚喜的一件事兒是,我正在經歷自我覺察,嬰兒學步似的,摸索著從頭學自我愛護的第一步。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b64Pq9zySn93kgty0uAqZ8mJ5ULT+qz1crB9Zo+mUNM8J3Odo2HwB3K/xyI5cyR6IORwXU6PdelK6H8PyJqF8vxYTyeLRpLpJ3udykf33DU="/>

< span>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我掙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

1、承認自己能力有限;

2、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

3、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 strong> 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靈。 希望在經歷了職業生涯動盪,友情的危機,感情的怯懦後,見到人的複雜多面,還能勇敢,挺過2022,蛻變! 願你能在林孟平教授的心理學著作中,更多"照見",當你開始自我覺察的時刻,也正是你做真實自己,釋放個體潜能的時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