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前些日子,一名校畢業的全職媽媽,講述疫情帶給她的恐懼和思考。 span>
一日三餐的準備,老大老二的玩耍、學習以及所有家務等,這些令她完全沒有自己時間。 span>
她每每面對飯點過後的一片狼藉和理直氣壯地抹嘴回屋辦公的老公,無意義感和隱藏在心底的憤怒將其內在填滿。 span>
道理很簡單,買菜做飯帶娃打理家務,是被視作沒有成本且不產生經濟價值的雜事。 即便有市場價參攷,內在依然無法平復。 span>
因為和"賺錢養家"的男人比起來,自己無論如何是沒有時間與理由安靜地吃完一頓飯,也沒有私密空間喝咖啡、休息的。 span>
同樣是做事,一個因為有正當工作的理由就能獲得報酬、地位和尊重; 一個卻因全職既沒有薪水又不被肯定。 span>
她很想問一句:全職媽媽難道不創造價值嗎? span>
全職媽媽內在的無意義感從何而來? 我們一起來看看。 span>
span>全職媽媽,不工作代表不創造價值? span>
影片《82年的金智英》中的女主儘管事先充分地想到"可能會因為生了孩子失去青春、健康、工作,社會人脈,甚至人生規劃、未來夢想"。 span>
儘管她一再地向社會、文化的限定認同,並合理化諸如"默許的規矩"、"隱形的不公"這一切直至失去話語權,不,她也許失去的還有自己。 span>
但當成為母親離開職場,手腕受傷,她被反問,飯是電子鍋煮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手腕怎會痛…… span>
過年去婆家扮演好兒媳,本想留時間回娘家,卻因婆家女兒到來被要求留下招待。 愛人照顧女兒,她感恩戴德。 對愛人不滿自己卻要想著抱歉。 span>
外出帶女兒喝杯咖啡,被西裝男子譏諷為用老公賺來的錢買咖啡的"媽蟲"…… span>
最後,她終於在一點一滴地累積後崩潰。 並經由無意識呈現,啟動了生活原程式的出口,道出了壓抑許久的憤怒。 自己看見了自己。 span>
直到此時,她才獲得愛人的看見,在其鼓勵和支持下走進精神科診療室。 span>
醫生告訴她:面對病人,最難的治療過程就是能够坐在這裡。 span>
而能坐在這裡的前提是,自己看見自己。 span>
因為只有自己看見自己,才有機會讓別人看見自己。 span>
誰說全職媽媽不外出工作,就意味著不創造價值? 當你自己開始肯定自己,無意義感便會慢慢消失。 span>
我們不否認來自文化、社會的限定,對全職媽媽的評說會有偏頗。 然而,全職媽媽自己怎麼看待、詮釋和解讀,這是至關重要的。 span>
說個現實的,即便是家中老人或可靠的他人,誰又能和母親、妻子精力、體力到用心的科學養育來媲美? span>
說到這兒,也許你也認同,全職媽媽創造價值,而且價值很大。 畢竟孩子說大了事關社會、民族,說小了事關整個家庭、家族。 span>
那麼問題來了,全職媽媽的低價值甚至無意義感,到底來自哪裡? span>
是來自內部還是外部? span>
也許即便頭腦知道來自外部,不應認同,但知道也許也做不到。 於是就這樣輕易認同並被外部左右了。 span>
這也許就不僅是全職媽媽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困惑了。 span>
span>全職媽媽是背鍋俠? span>
美劇《成長的煩惱》中,生養了三個孩子的母親Maggi和丈夫傑森達成一致,在最小的孩子本恩上學後重返職場。 span>
丈夫傑森39歲,是個精神病學專家,本應就職於長島最大的一家醫院擔任科主任,卻因全職在家15年的妻子重返職場,經充分協商放弃了職位。 span>
傑森清晰的愛與支持,Maggi的清爽、不內疚,只是令家庭中主內、主外的人發生了變更,其它一如既往的燦爛。 span>
換作國內,有幾人能像傑森一樣自己留在家裡支持妻子重返職場? 而重返職場後,妻子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不內疚? span>
想必在丈夫做决定之前,就已有來自家庭的、社會的、文化的,將男女角色固化並限定。 span>
即便真的違反常理做了,也許關係中那些暗藏的說不清的暗流湧動,讓人渾身不爽。 span>
我想起多項關於幸福的調查,都指向良好的人際關係品質與個人的健康快樂。 老弗爺說,成熟的人的快樂來自性與攻擊驅力即愛與工作的能力。 span>
心理學家認為,快樂的人能表達真實的自我。 長久以來累積的不真實感會新增人內在的無意義感。 span>
存在主義認為,人類有相互聯結的需求。 span>
看來,健康、快樂、幸福的人具備愛、工作、表達、成長與聯結的能力。 span>
早期,金智英因社會、文化的認同,愛的能力在生活中被消磨,真實的自己一再被壓抑,日常生活被瑣碎填滿,失去了自我成長以及和他人聯結的能力。 span>
無意義感不斷擴張、滋生。 span>
Maggi雖也是全職,但她和傑森的愛穩定而浪漫,每週他們都會有單獨外出的時間"紀念他們生了三個好孩子"。 span>
傑森去大西洋城參加學術會議也大多會帶著妻子。 邁克15歲那年,他們獨自外出旅行。 span>
對Maggi而言,全職媽媽的生活,重複的枯燥與豐富同在,她被快樂而有意義的生活填滿。 span>
說到這,也許你發現了,無意義感並不一定來自全職媽媽,在於是否保有愛、工作、表達、成長與聯結的能力。 在於自己如何過生活。 span>
畢竟,現實中不乏擁有世俗的成功卻依然深感低價值、無意義的人。 span>
說到這,也許你也就認同了,全職媽媽的低價值,來自內部而非外部。 全職媽媽只是背鍋俠。 span>
所有的低價值都不是一個簡單的現實身份帶來的,都在於自己如何詮釋和解讀來自外部的評估。 span>
而背後往往隱藏著我們早年的成長、現在的自我成長和關係的秘密。 span>
span>打破低價值的3種方法
1、真實的表達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 span>
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其他,但凡認為我不好,我很差勁,我不值得被愛,我不配擁有…… 怕被否定、被拒絕,認為自己做的是"邊角料"的雜事,不掙錢又沒有經濟價值,這都反映了內在的低價值感。 span>
這些想法的植入,一定有來自早年的成長經歷塑造。 span>
她可以反擊侮辱她"媽蟲"的西裝男子:你怎知我的成長經歷、我是個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資格說我…… span>
別忘記了,別人怎麼說是別人的事,自己的看待和解讀才最重要。 看待和解讀的過程也是將自我和他人分開的過程,邊界在無形中樹立。 span>
2、把持界線,溫和而堅定的對不合理要求說"不"。 span>
美劇《成長的煩惱》中,即便媽媽全職,不同區域的家務、收拾屋子、倒垃圾等等,在家裡都有明晰的分工,讓每個人都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責任,當然背後是深沉的愛與聯結。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