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從人生終點看看自己想要什麼
admin
2022-04-10 02:12:16
0

原標題:向死而生,從人生終點看看自己想要什麼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01-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死亡體驗,改變人生

全美知名的神經外科醫生埃本•亞歷山大寫了一本書叫《天堂的證據》,講了自己的瀕死體驗,並從這體驗中獲得治癒和新生的故事。

原本身體健康的他忽然患了一種極為罕見的疾病——大腸桿菌腦膜炎,這種細菌性腦膜炎幾乎是致命的,經過7天的瀕臨死亡的昏迷後,在致死率超過了97%的情况下,他奇迹般蘇醒過來,幾個月後完全痊癒。 在昏迷期間他見到了生機勃勃,極致美好的天堂:鬱鬱蔥蔥的樹木,廣袤的田野,潺潺的溪流,玩耍嬉鬧的孩子……和一個天使般的女孩坐在一個由上百萬只蝴蝶組成的"平臺"上,他們坐在蝴蝶翅膀上,女孩傳遞給他這樣的資訊:"你被愛擁抱。你沒有恐懼。你不怕犯錯。"

這次瀕死體驗讓這位原本是"科學家還原論者"變成了"看見天堂的人",同時徹底治癒了他支離破碎的靈魂。

埃本是被領養的孩子,當46歲的他在自己孩子的鼓勵下,聯系生身父母卻得到"他們還……不想跟你相認"的答覆時,他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重創,自責,被拋弃,不被愛,不知道自己是誰,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等負面的情緒包圍著他,使他深陷抑鬱情緒長達7年之久。

< strong>瀕死體驗讓他找到真實的自己,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一直是被愛的,上帝給予他無條件的愛,認識到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體都是緊密相連的。 他重新接納了自己,不完整的殘缺感被補全了,也看到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愛著自己的家人,並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經歷了這次瀕死體驗後,他明白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他作為一名科學家和醫生,一直有著兩個不可推卸的責任:探求真相和救死扶傷。 現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成了承擔這兩個責任的管道,他將自己的故事分享出來,是自己作為一個治癒者應該肩負的使命。

從某一個方面講,埃本很幸運,不單是他得了重病而康復,而是體驗了瀕死的感覺。 瀕死體驗會對一個人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很多甚至會促其整個人生的覺醒,讓人看到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開始活得明白,變得清醒,造成戲劇性的長久的正向改變。

在現實生活中和許多文學作品裏我們都能看到,那些遭遇了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如患了危及生命的疾病的人,遭遇重大車禍的人,他們往往與之前判若兩人。

赫爾曼·麥爾維爾在《白鯨》中寫了名言:接近死亡時,究竟是萬念俱消,還是留下最後啟示的痕迹,那只有死過了的作家才說得上來。

杜斯托也夫斯基無疑就是這樣的作家。

1849年春28歲的他因牽涉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活動而被捕,經過7個月的審訊,軍事法庭結束了對一案的審理。 一個月後,將21名被告被宣判處以死刑。 1849年12月22日清晨,杜斯托也夫斯基和其他20比特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成員一起,被押上囚車,向謝苗諾夫校場駛去。

"憲兵們將他們分開,使之排成散兵線,並把他們帶上一座黑沉沉的斷頭臺。檢察長扯著嘶啞的嗓子開始宣佈判決書,冷酷無情的判决詞在寒風中傳遍整個校場。杜斯托也夫斯基聽到了他的名字,此時,他的頭腦有點麻木,他突然想起了許許多多的往事,許許多多的親人。他突然想到,‘有多少時光都 白白地浪費掉了,有多少時光都在迷惘、謬誤、無所事事和渾渾噩噩中虛廢了; 我太不知道珍惜它們,我做過多少違心的事啊"。 想到這時,他對生命湧動起一種最真實的熱愛,‘生命是大自然的賜予,生活是一種幸福,每分鐘都會成為終生的幸福……’"

槍聲響起,杜斯托也夫斯基目睹排在自己前面的三比特隊友被槍決,接下去的就是他了,他與幾比特好友擁抱,吻別。 但是,槍聲並沒有響。 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赦免令傳到了刑場。 所有的人被改判為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 生死只在一線之間,這驚心動魄的一幕,"使杜斯托也夫斯基經受了常人無法體驗到的生與死的考驗,在精神上他獲得了一種無可比擬的力量。"

20年後,將被判死刑的情景寫進了小說《白癡》。 經過死亡的考驗之後,杜斯托也夫斯基此後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將寫作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開始非常勤奮地寫作,寫出了《罪與罰》《卡拉瑪佐夫兄弟》等文學巨著,成了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狄更斯小說《聖誕頌歌》中的主人公吝嗇鬼斯克魯奇也經歷了一次死亡體驗從而獲得整個人生的覺醒。 因為"未來之靈"在聖誕夜的探訪,他目睹了自己的死亡,陌生人搶奪他的東西,甚至不放過他的床單和睡衣,聽見鄰居輕描淡寫地談論他的死亡,他還參加了自己的葬禮,凝視、撫摸自己的墓碑。 這一次的死亡體驗使他的整個人格發生了改變,他終於明白是自己昔日的所作所為而失去了愛情、幸福、快樂和生命。 雖然自己是這樣的一個人,但在美好的耶誕節還能得到別人誠摯熱切的祝福,於是他發誓改過自新。< strong>他從一個冷漠自私的吝嗇鬼變成熱情大方又對人充滿同情心的好人,人生從此煥然一新。

想像一下,如果你參加了自己的葬禮,凝視、撫摸自己的墓碑。 你會有怎樣的反應?

我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聽過一個人參加自己葬禮的故事(不是死了之後靈魂出竅去考察自己的葬禮,而是真的參加)。 電視嘉賓是個普通的女大學生,學習心理學,但是為人懶散,拖延嚴重,因為拖延耽誤了許多重要的事情。 為了改變自己,她找了幾個好朋友,給自己認真策劃了一場"葬禮"。

在"葬禮"上,她的黑白照片擺放在靈堂中間,旁白放著花圈,空氣中播放著哀樂,她躺在棺材中,聽著親朋好友致哀悼詞,講述她的人生,然後人們合上棺材蓋,抬起她的棺材走了一段路。 因為體驗了這次葬禮,她反思了自己的人生,感覺"舊我"已死,"新我"誕生,從此變得更積極主動地生活,懶散拖延的毛病也改善了許多。

據說,也有人還沒有死,就給自己修了一個墳,每每難以做重大决定時,每每感覺要迷失自己,忘記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到自己的墳前坐一坐,想著如果他死了,對這些事情會怎麼看……這往往會讓他做出清醒、明智的决定,可以避免做出不少自己日後會後悔的事情。

私以為,每個人最好都能體驗一次這樣的葬禮或者給自己修個墳墓,現在還有不少人會去"死亡體驗館"體驗死亡(我有機會,一定也要體驗一次),雖然是有意策劃的,但是一個人體驗過死亡,才更加珍惜活著,死亡體驗會讓我們去思考:什麼才是我想要的? 什麼對我來說是生命中重要的和有意義的? 我現在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想做的?

(死亡體驗館)

在心理諮詢中,為了促使來訪者去思考對於自己而言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有意義的,推動他不要再浪費時間下去,鼓勵他去活出真實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我有時會採用這樣一個方法:將報紙撕成一個長條,然後雙手拉著這根紙條,對他說:這個報紙的長度代表著你生命的長度, 假設你活到了80歲。 過去你花了很多時間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浪費了自己的很多時間,現在你30歲,過去的這30年你無法再重新來過(一邊說,一邊撕掉30/80的報紙長度);

65歲之後你的身體衰老,行動力减弱,還患上老年病,65歲到80歲這段時間你很可能沒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裡要去掉15年(撕掉15/50的報紙長度);

剩下的35年裏,睡覺要占掉1/3的時間(撕掉12/35的報紙長度); 然後你要工作賺錢、做飯、吃飯、洗澡、穿衣打扮、閒聊、購物、打電話、上網看新聞看評論、看電視電影、刷微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