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admin
2022-04-28 16:09:52
0

原標題:這4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在網上看到了一條視頻,是一比特爸爸的含淚自述。

他在兒子的iPad上面看到兒子親手寫下的一句話:殺了小樹爸爸。

小樹爸爸很震驚,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讓六歲的孩子這麼恨自己。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pAptA0m3a361MlzXFaINeMmJ5ULT+qz1crB9Zo+mUNNZpMbnEFLfOWkBnEjgvwEqCuNjlHM0buj5lcIrx62VZib6gcOH41cvrmIlO0FR1i0="/>

慢慢詢問孩子他才知道,是因為他對孩子干涉太多。

寫工作磨蹭不行,吃飯慢不行,就連走路姿勢、穿什麼鞋子他都要管控著兒子。

作為父母,也許我們覺得想:這樣管教不是應該的嗎,教育本身不就是糾正孩子的錯誤嗎?

其實不是,這並不是教育,而是在不斷壓縮孩子的成長空間,不斷絞殺孩子的自由意志。

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這樣一幕幕紮心的親子關係——父母用心關照,孩子卻覺得自己不如孤兒。 父母拼盡全力,把孩子培養成了仇人。

有一些養育管道,就是在把孩子推遠,就是在用無形的刀子傷害孩子。

這四種父母,都是通過不同的管道,施展自己的控制欲,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養成了仇人。

有童年創傷的父母,容易重蹈覆轍

從小被父母傷害過的孩子,都在心裡默默說過一句話: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會這樣對待他。

如果這個誓言成立的話,那詞典裏就不會有代際傳遞這個詞語。

事實上,從小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做了父母之後並不會天生就會愛孩子。

在意識層面,他們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內在小孩,努力補償那個小孩,補償曾經受傷的自己。

但是在潛意識層面,他們又會嫉妒自己孩子,孩子的快樂會激起他們內心的傷痛。

他們會認同父母的養育管道,認同父母的强大。 然後把同樣的傷痛,施加給自己的孩子。

曾奇峰老師說:父母會讓孩子重複自己的創傷,從而把孩子培養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就像上面提到的小樹爸爸,他總是被父母罵到去廁所偷偷哭,他因為弄丟一隻鞋被媽媽數落了半個月,導致他都很害怕回家。

當了父親後,他又把那種恐懼感"遺傳"給了自己的孩子。

就像《都挺好》中蘇明玉的媽媽,她自己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她明明是一個受害者。 做了母親之後,她又成了施暴者。

就像我們這代人的父母,他們自己吃過不少生活的苦,他們也能立志好好奮鬥,讓自己的孩子過好日子。

可是看到我們開始衣食無憂的時候,哪怕睡一個懶覺,買一次高端水果,他們都會絮絮叨叨好久。

父母通過"重複"過去的管道,操控孩子的人生。

還會用一句"我們小時候比你慘多了",來激起孩子的無力感。

這代代相傳的傷痛,成了一代代孩子對父母的怨恨。

我們對父母曾經的不滿,都變成了孩子現在對我們的不滿。

自戀的父母,高壓管控孩子

曾經有這樣一條新聞,一名24歲的男子報警說"我殺人了,我把我殺了"。

警詧到了之後,他只有一個請求,就是讓警詧把他帶走,主動要求被拘留。

這位24歲的男子,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當天晚上兩個孩子有點困了,媽媽就一直嘮叨著催促他帶著孩子們去睡覺。

就是這一次的催促,激起了男子內心深處埋藏了20多年的壓抑。

從小到大,不管是吃飯睡覺的小事,還是結婚生子的大事,媽媽總是事無巨細地盯著他,催促他,要求他,他沒有一點點的自由。

很多父母在生理年紀上,都已經老大不小,但是心理上,還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一樣。

受全能自戀感的支配,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全能的,自己想要什麼別人必須立刻滿足,否則就要大哭大鬧。

對待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期待發展,完成自己期待的大小事務。

如果沒有,他們的全能自戀受挫,就會轉化為全能暴怒,他們會沖孩子發洩,會不停地嘮叨,會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

而孩子作為一個弱小又獨立的個體,他們一直被父母支配著。

為了愛父母,他們願意多多忍讓,可是在忍讓的過程孩子會越來越怨恨父母,也越來越討厭自己。

那句"我把我殺了",看起來是一句玩笑,其實是潛意識的流露。

媽媽的高控制欲,擠佔了他的自我空間。 母子兩個人長期共用一個靈魂,而且孩子一直是空間被壓縮的那一個。

終於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要麼他"殺了"自己,完全服從媽媽,成為沒有自我的工具人。

要麼,他"殺了"母親,與母親完成分離,拒絕接受母親的意志强加。

控制欲太强的自戀父母,一步步把孩子逼到了仇人的境地。

太"清白"的父母,用內疚感拴住孩子

有一類中國式父母,身上充滿了悲情的味道。

他們一生都過得很苦,為了孩子燃燒著自己。 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恨不得把骨頭都砸碎了給孩子。

可是,這種父母往往換不來孩子的感恩,反而還會讓孩子怨恨。

《安家》裡面有一對賣包子的老嚴夫妻,他們一個包子賺五毛錢,住在賣包子的鋪子裏,靠著這樣日積月累攢了300萬給兒子全款買房。

他們連還貸款的苦都捨不得讓兒子吃,但是兒子用什麼回饋他們了呢?

兒子住進新房,把來投奔他的父母趕出門外。

這樣的事情並不是個例,確實令人心酸。

可這背後藏著的真相是,父母只付出不接受,利用"清白感"把自己置於關係的高位。

熱播的電視劇《親愛的小孩》中,婆婆帶孩子的時候沉迷打麻將,把孩子從嬰兒車上摔下去了。

她採取措施不是尋求原諒,而是回到家趴在地上擦地。

兒子兒媳想要怪她,她就拿出自己擦了三遍地,每天辛辛苦苦做飯來堵住對方的嘴。

用內疚感控制孩子,也是父母常用的管道。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