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婚後出軌女下屬,他說遇見了真愛,他說這是做自己”
admin
2022-04-30 18:55:03
0

原標題:"丈夫婚後出軌女下屬,他說遇見了真愛,他說這是做自己"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01-

男生A,在讀大學和畢業五年這段時間裏,談了三個女朋友,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分手,一個要出國讀書,一個相處時總吵架,一個女方父母不同意,女方放弃了。

A的父母看著兒子三十歲還是單身,很焦慮,開始催婚,並行動起來,給兒子安排相親。

A討厭父母干涉自己的婚戀,認為相親這種形式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人。

他跟父母對抗了兩年,在這兩年間,他看到越來越多的朋友、同學陸續結婚生子,而自己還是單身。

同輩壓力,父母的催逼,再加上自己對愛情似乎失去了信心,他覺得自己這輩子可能遇不見那種能令自己心動的愛情了。

在焦灼與心灰意冷的狀態下,他去了父母安排的一次相親。

對方是個溫婉的女孩,無論外貌、家庭條件、工作和學歷都和他比較匹配。 女孩和他一樣都曾在國外學習、生活過兩年。

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就聊了很長時間,聊各自的學生時代,聊國外生活的經歷。 他看對方也越看越順眼。

之後兩個人就開始以男女朋友相處。

相處幾個月,父母催促他們訂婚。 於是,他們很快訂婚、結婚生子。

孩子一歲時,A出軌了。 對方是自己新招進來的實習生。 他很痛苦,一方面覺得自己對不起妻孩,另外一方面又覺得自己遇到了真愛,自己的出軌是在做自己。

因為他覺得自己當初並不喜歡妻子,並不是很想和她結婚,是在父母的逼迫下才結婚生孩子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02-

有個女生B,中產家庭,27歲時談了一個男朋友,是從農村奮鬥出來的鳳凰男,成熟、穩重又積極上進,但是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年紀比較大,家裡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

B欣賞男朋友在工作上的進取心,欣賞他喜歡學習,善於交友,但是對於男友的消費習慣,生活習慣還有他的大男子主義,她有點受不了。

< span>男友對女性缺乏足够的尊重,性別觀念很傳統,覺得男人賺錢養家,女人就應該在家做家務,照顧自己和孩子。 覺得一個家裡男人說得算,女人就應該順從自己。 兩個人因為"聽誰的"問題,發生過幾次不大不小的爭執。

在B不確定是否要和男友繼續深入交往下去,烦乱要不要將自己的戀情告知父母之際,父母無意中知道他們戀愛的事,詢問了男生的家庭情况之後,反對他們在一起。

< span>B為了父母能够祝福他們,安排了一次雙方的見面。 他們和女方父母在外面的餐廳吃了一頓飯。

期間,B的父母對男生提出了各種問題:家裡的父母做什麼的,年紀多大,兄弟姐妹幾個,現在一個月薪水多少,如果結婚能不能在所在的都市買得起一百平的房子……

這次見面結束之後,女方父母以差异太大,更加激烈地反對他們在一起。

為了反抗父母,B堅決地選擇和男生在一起,並且還偷了戶口本出來,兩人偷偷領了證。

父母無奈之下,只好接受,給他們辦了婚禮,分了一套小房子給他們住。

婚後,剛開始兩個人還比較幸福,覺得自己打贏了愛情保衛戰,終於掙脫了父母的控制在一起了。

可是快樂幸福的日子沒有持續多久。 一年之後,兩個人因為巨大的差异,也因為彼此缺乏處理差异的能力,爭吵不斷。

生活的瑣碎,以及不斷的爭吵和衝突讓兩個人日子過得並不幸福。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03-

< strong>心理學上有個"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指在男女戀愛中,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關係的外在力量,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强,戀愛關係也囙此更加牢固。

就像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羅密歐與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是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大的阻礙。 但這種阻礙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

所以,人們把這樣的現象叫"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心理學家德瑞斯科(R. Driscoll)等人在1972年調查了91對夫婦和相戀已達8個月的41對戀人,發現在一定範圍內,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戀人之間相愛越深。

為什麼呢?

可以用認知失調的理論解釋這一現象:

< strong>當選擇是自願的,人們會傾向於新增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歡程度。 而當選擇是強迫的時候,人們會降低對所選擇對象的好感。

囙此,當強迫人們做出某種選擇是,人們對這種選擇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 抗拒的心態會促使人們做出相反的選擇,並實際上新增對自己所選擇的對象的喜歡。

所以會出現,當父母越反對你和你選擇的對象在一起時,你們越要在一起的情况。

< strong>人們都希望對自己的行為擁有控制權,天生不喜歡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 當自由受到限制時,人們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會採取對抗的管道來應對這種限制,來證明自己是自由的。

< strong>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渴望,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活。 意志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在每一個選擇中。

< strong>如果我們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我們就會感覺在為自己而活,反之,我們就會感覺在為別人而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04-

青春期的孩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自我意識高漲,渴望獨立,渴望彰顯個人的自由意志。 他們在行為表現上顯得很叛逆,凡是父母覺得好的事情,希望他們做的事情,他們就越不願意做,越反抗。

對於大多數人,這種叛逆通常過了青春期之後就會消除或者减弱,但是對有的人而言可能會持續很久,甚至成為一生的行為模式。

一個來訪者告訴我,她的丈夫結婚三年,可是她總感覺自己在和一個青春期,脾氣火爆的孩子在一起生活。 比如,天氣降溫了,她對丈夫說一句,外面天氣冷,你出門多穿一件衣服。 丈夫就會感覺很煩,覺得她在控制自己,會故意不加衣服。 再比如,房間髒亂,他讓丈夫收拾一下房間,他會覺得妻子在命令和試圖控制自己。 諸如此類。 她總感覺丈夫為了反抗而反抗,好像凡是她說的話,丈夫都反對。 因為丈夫的對抗情緒,她也很容易被對方激怒,然後兩個人就會發生衝突。

我問這位女士,他的丈夫和父母在小時候的相處模式是怎麼樣的?

她告訴我,丈夫的父母都是非常強勢和喜歡控制別人的人。 他的媽媽會要求別人,尤其是兒子按照她的管道來做事,如果別人不按照她的管道來,她會一遍一遍地嘮叨,直到別人聽她的話為止。 他的爸爸則脾氣比較暴躁,稍有事情不順心就會罵人,也很自私,經常是忽略孩子、妻子的需要,只顧自己。

這位男士從小到大和父母相處一直都是這樣一種爭吵和對抗的模式。

於是,和妻子相處時,他也是這樣的模式。

我建議這位妻子改變和丈夫的相處模式,比如:儘量少嘮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