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儺夫
作為高中時心理社一員,和心理老師打成一片的那種(非物理),出於一些誤解,我時常會被同學們拉走當短時"人生導師"。 span>
同學:******************。 span>
我:啊那*****,或者*****; span>
同學:啊好吧我大概明白了,但我雀氏做不到,謝謝你。 span>
我:(開始安利心理老師)去找他去找他,他比我有用多了
同學:(搖頭)但我就是不想嘛(走)
我:【頭疼】為什麼不願去找心理老師呢??? 你這樣才能走出來****(省略一萬字)
"為什麼不"句式幹了什麼? strong>
//錯誤共識效應
有多大可能,他人會和你有共同的觀點呢? span>
這個問題可能很難回答,但我們能回答一個相近的問題:我有多少程度認為別人和我想的一樣? span>
答案是"很大"程度。 span>
197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我們總是傾向於認為他人和自己想的一樣,這便是「錯誤共識效應」。 span>
在這項研究中,320比特大學生需要閱讀一個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要求代入自己並作出對應故事情景下的選擇。 此外,在給出他們自己的選擇之前,得先回答一個問題:你認為你的同學們有多少會作出選擇0ne,有多少會選擇two。 結果表明,學生們認為大部分人與自己想法一樣,但事實上兩個選擇的人數相近[1]。 span>
回想我們勸說時候,最經典的勸說方法是列理由:"心理老師很專業"、"我去找過他然後覺得很棒"……我們下意識地會去向被勸說人提供大量的資訊,用這些資訊來支持我們的勸說,進而達成目的。 span>
可這些被傳遞的資訊在多數勸說過程中都極為主觀——"我去找過他然後覺得很棒"是「我覺得」,"你這樣才能走出來"是「我認為」你這樣才能走出來。 span>
我們總覺得別人一定能認可我們的觀點,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通常的勸說中,說者和聽者的衝突在於"態度"不一致,勸說的目的便是讓聽者的態度和觀點產生轉變[2]。 span>
囙此,錯誤共識效應可謂是勸說過程中的一個大忌。 span>
//從聽者角度想一想
我們很少會不經思考地盲目接受他人的勸說,總是會在被勸說時思考接收到的資訊,並對其進行加工或深度思考[3],然後…就不想接受勸說了(不是)
可我們决定不接受勸說的這個思考過程,是要消耗自我控制資源的。 p>
自我控制資源,可以理解為我們的一種心靈能量,在我們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克制自己的思維、控制注意力、思考反抗等時候,我們需要消耗這種資源以順利控制內心[4]。 p>
在勸說情景下,"對內心的控制"=思考勸說內容+反應,包括了主動使用自我控制資源並消耗它的過程。 p>
如果接受勸說時我們處於一個放鬆或疲憊的情景,「自我控制資源」便"沒有力氣"反抗勸說——"啊那行吧。" p>
但相對的,如果勸說引起了我們的反抗情緒,這種强烈的情緒便會引導"自我控制資源"拿起武器開始反抗——"不聽不聽王八念經。" p>
而"為什麼不"作為一個語氣强烈的、容易引起心理逆反的語句[5],容易使被勸說者產生强烈的反抗情緒——"你問我為什麼不?嘿,我就偏不。" p>
觀點採擇是什麼? strong>
觀點採擇可以看作一種"設身處地"的思考管道,強調:若我是你,我會有什麼觀點。 span>
「採擇」可以簡單理解為獲取,而「觀點採擇」就是指個體對他人觀點的感知與獲取。 社會心理學家將其定義為:個體從他人或他人所處情境出發,想像或推測他人觀點與態度的心理過程[6]。 span>
「觀點採擇」和「共情」有相似之處——都是從他人或他人所處情境出發。 span>共情被社會心理學家定義為:個體基於他人或他人所處情境而產生同情、憐憫等情緒的過程[7],更多地強調情感上的一致與共鳴,但觀點採擇更關注他人的觀點和態度。 span>
在勸說中,觀點採擇是"有用"的。 span>
研究發現,策略性互動(例如談判)中,相對於共情,觀點採擇的作用更為顯著,這種方法促使個體在談判中獲得更多促進談判達成的潜在資訊[7]。 span>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勸說經歷,我發現自己在更多次試圖拉別人去找心理老師但無果後,逐漸放弃了這個想法。 之後的每次聊天,我都選擇了科普的管道,跟同學講心理諮詢大概會是什麼樣子,老師大概會做什麼,而不再用"為什麼不……"去試圖推動他們接受我的觀點。 然而,雖然我放弃了"推動"他們去找心理老師,但一段時間之後,對方再次找到我時,問的卻是"怎麼跟心理老師預約啊?" span>
似乎,不勸說,反而達到了理想的勸說效果。 span>
思考這一點,或許便能想通"為什麼不"句式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它更像是在觀念不對等的基礎上,將我的觀念强加於了聽者,而這並不"觀點採擇"。 我們往往不會去想別人怎麼想的,因而才會責難說"為什麼不!" span>
我們該如何看待"勸說"這碼事
回想起來,我們平時的勸說管道,總是列理由、列理由,要麼成功,要麼放弃,要麼惱羞成怒"為什麼不!" 然後不歡而散。 span>
而當我們用觀點採擇的管道去嘗試"將心比心"時,我們便能意識到:Ta似乎並不這樣想。 所以,是時候轉換我們的勸說策略了,放弃我們一定要改變他人觀念的想法,而是去思考對方的觀點。 span>
當我們需要傳遞自己的想法時,可以少一點目的性,多一點同理心,將"我覺得你應該"變成"我理解你,我是這樣想的…"。 span>
當我們無法理解他人所作所為時,多嘗試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對方的觀念是什麼? 我的觀念對方又是否能接受呢? span>
當我們囿於錯誤共識效應時,不同觀念在言語中衝突,會對彼此都造成傷害,不利人不利己。 大吼出"為什麼不"確實很爽,可當時的自己沉浸於憤怒,聽者則被情緒攻擊,沒有人占上風。 span>
所以,當下次你準備勸說某人去做某事時,不如先想一想:Ta需要的是什麼,又為什麼這麼做。 千萬別再說"為什麼不"了。 span>
投票
"
學堂君
雖然學堂君不一定知道"好"的勸說管道是什麼樣的,但是很知道糟糕的勸說管道:你咋這麼傻/單純/好騙呢? 就應該聽我的,blabla,不是嗎? 你為什麼不….. 呢? span>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1] Ross,L.,Greene,D.,&; House,P.(1977). The"false consensus effect":An egocentric bias in social perception and attribu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3(3),279-301.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2]馬向陽,徐富明,吳修良,潘靖,&; 李甜. (2012). 說服效應的理論模型,影響因素與應對策略(Doctoral dissertation).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3] Petty,R. E.,Briñol,P.,Tormala,Z. L.,&; Wegener,D. T.(2007).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A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254-284.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