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經常會有這樣的一個思維過程:真的不想去上班了,就想直接躺平。 那一刻的感受其實就是真實的感受,也是內心的真實想法。 p>
上班其實是反人性的,畢竟上班對於很多人來說是被動的,因為不上班就沒有錢,沒有錢就不能生活呀,除非家裡有礦。 p>
但是我們也會看到有一些人每天都在樂此不疲地上班,並且上班很得勁,覺得上班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同時又能够有一筆收入,一箭雙雕。 p>
人的想法很奇怪,有時候我們喜歡和這個人交往,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喜歡和另外一個人交往,在彼此交往中,能够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變化。 這種情緒的變化是什麼呢? 就是自己的認知觀點發生了變化,對方這個人不能够帶給自己那種期待感和需求感了。 p>
人是複雜的產物,在複雜中不斷摸索出一種規律,從而在這個規律中找到確定感。 我們總是看到有一些人每天都是精神抖擻的,每天都是朝氣蓬勃的,那時候就在思考一個問題: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難道就是自己這麼想的嗎? 我也可以這樣去想,但是很快就打回原形了。 p>
都說要改變自己的認知,但是認知改變了,人就會真的改變嗎? 好像並不是這麼回事。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但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就像很多的父母從小告訴自己: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以後的人生就會輕鬆自在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p>
如何努力? 在努力中如何獲得快樂? 努力的最終方向是什麼? 是不是考上大學後就不用努力了? 這些問題好像並沒有人給我們過多的解釋,而自己也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 這就會導致我們很多人覺得考上大學,一切都完美了。 現實並不是這樣。 p>
不少人考上大學後,就開始打遊戲,瘋狂打遊戲,然後會蹺課,在宿舍睡覺。 各種各樣的情况都發生了。 但是問他們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 他們說是拿到畢業證。 p>
但也會有一些人在進入大學後,開始瘋狂學習,每天把自己的時間安排滿滿,並且不過多浪費自己的時間。 有計劃有安排有規劃。 對於自己未來應該要從事什麼行業,也是很清楚的。 那一刻就會覺得自己想要什麼了? p>
兩種態度的變化對於我們產生什麼思考呢? 並不是說認知到了,就會發生改變。 重要的是結果有變化了,我們的認知也會發生變化。 比如我們正在做一件事,這件事持續給自己帶來報酬,每天都有很多的收益,那麼自己會不會每天樂此不疲的去幹? 肯定會的。 因為拿到了結果呀。 p>
這時候他們就會說:要堅持去做一件事,肯定是有收穫的。 因為拿到了結果,所以需要繼續堅持,這種堅持對於自己來說就是一種習慣。 由此可知,我們想要去改變自己的認知,前提是要拿到結果。 拿不到結果,那麼自己的信念就會產生動搖。 p>
有了結果後,自己心中不慌,自己就會開始思考:我應該做哪一件事,能够在後續持續帶給自己收益呢? 多給自己做一些結果出來,有了結果呈現,就會强化自己的認知系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