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O
準備好進入時光穿梭,去見證一場奇迹了嗎? span>
嗖——嗖——
這裡是北京2008年8月19日的夜晚,我們身處北航舉重館,場地中央正進行著此届奧運會舉重項目收官之戰。 span>
德國選手馬蒂亞斯·施泰納最後出場,大多數人都不曾聽過他的名字。 此前施泰納表現不佳,但這最後一舉,他的眼神格外堅定。 span>他要挑戰這一生都未曾嘗試過的258公斤,因為他有一個必須獲得金牌的理由。 span>
全場觀眾在這一刻安靜下來,期待著施泰納的最終表現。 幾秒種後,隨著一聲怒吼迸出,他成功了,不可能的重量已然高過他的頭頂。 這驚天動地的一幕瞬間點燃了場館,歡呼呐喊聲劃破了夜空。 span>
你現在會好奇,施泰納到底是誰? 他出生在舉重家庭,卻被查出患有糖尿病; 他成績不够出色,還飽受自己國家人民的嘲諷和藐視; 他收穫了珍貴的愛情,妻子卻因車禍不幸離世······
"親愛的,我是多麼想跟你一起去北京,你不要因為我而放弃,你一定要去北京,你一定要奪得金牌。" 這是妻子蘇珊的遺願。 當我還在驚歎一個人居然能够忍受如此多的壓力時,施泰納已經將奇迹擺在世人眼前,這對抗逆境的强大能力名為心理彈性(resiliense) strong>。 span>
不利環境≠消極結果
消極的經歷只會帶來消極結果嗎? 你大概會說"不",但這卻是研究者們的最初假設。 span>
20世紀初,人們關注壓力與逆境(如家庭破裂、父母離婚)對兒童發展的不利影響,認為這些不利影響會相同地作用在每個孩子身上。 但事實表明,在不利處境中,不同孩子受到影響的差异十分顯著。 有些孩子幾乎沒有體現負面結果,反而變得更加堅強了,少數的孩子甚至能够發展的比正常孩子還要出色[1]。 span>
但這意味著這些孩子天生就是"鐵頭娃"嗎? 答案也是否定的。 span>
沒人可以"堅不可摧",但研究者為"不利環境下仍能得到出色發展"的現象找到了解釋。 實際上,對抗壓力和不利環境的是一種相對的、有彈性的心理能力,我們稱之為心理彈性。 雖然研究者們對它尚沒有一致的認識,但是把它看做一種品質的話,可以將其分為三類[2]:
1、通過克服逆境而成功逆襲的能力
比如,在學校中長期受到嘲諷、被捉弄、"不合群"的孩子,在學業上表現十分出色,經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人生的成功。 span>
2、適應壓力的能力
比如,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裏,有的孩子卻很淡定,受到的影響不大("又吵架啦,人都麻了")
3、經歷創傷後的自愈能力
比如,在經歷了親人的離世之後,人們可以從悲痛中逐漸走出來。 span>
從應對消極環境的意義上來說,心理彈性是有力的武器。 我們雖然無法改變外部環境,但卻能够决定應對環境的管道。 就算條件再糟糕,擁有强大心理彈性的人也有可能收穫好結果。 span>
作為一種被廣泛定義的能力,心理彈性在一個人身上的體現並不是有或無的問題,而是强與弱的問題,並且研究者認為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隨著人一生的變化而發展的[3]。 span>
但不得不提,心理彈性在生活中不同領域的表現其實不太一樣,有些方面也許彈性十足,但有些方面卻沒有表現,比如孩子也許在經歷創傷後能保持良好的社會能力、發展更好的學業能力,卻可能走不出情感傷害的陰影[4]。 span>
顯然,施泰納的心理彈性就幫助他在運動競技領域應對了外界環境的驟變。 那麼,他是如何培養和發展出這樣强大的心理彈性的呢? 其實這也來源於環境中的因素。 span>
相向而行的兩股風
環境中相反的兩股力量共同影響著心理彈性的形成與發展[4]:
危險性因素:會阻礙個體正常發展,使個體容易受到傷害而得到不良結果(並非絕對)的因素。 span>
保護性因素:能減輕不利處境中的個體受到的消極影響、促進心理彈性發展的因素。 span>
兩種因素互相對立,但對心理彈性的發展都有作用,我們可以將前者理解為"磨難",後者則是"呵護"。 研究者們認為兩種因素往往共同作用,那些可以克服危險因素,或者能够對創傷進行彌補的積極事件對心理彈性的發展最為有利。 span>
環境中具體有哪些保護性因素呢? span>
比如生活上的轉捩點和支持性的家庭關係。 研究發現,和諧的婚姻、獲得穩定的職業、參軍入伍等重大事件都有利於人們擺脫不利的過往,提升自我認同[5]; 而家庭中及時、熱情的照料也十分有效,尤其是對孩子而言。 研究還發現,就算只與父母中的一方保持較好的關係,也能獲得一定的保護[6]。 span>
現在想想,在施泰納的人生低谷,蘇珊的到來為他提供了保護,幸福的婚姻幫助他走出了困境,同時也發展了他的心理彈性。 再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在學校、社會中受挫,那家人的及時鼓勵也許就能把原本危險的因素轉變為積極克服困難的寶貴經歷,而這不僅作用於一時,還可能作用於一生。 span>
而就個人來說,研究者也發現,有較强的計畫和控制生活能力、喜歡積極挑戰、認為自己有强大抗壓能力的、充分自信的人,具有更强的心理彈性[1]。 可以說,這些能力與習慣本身就可以對人們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span>
看來在人生中,頭鐵固然好,保護少不了 Ծ‸Ծ (把保護打在公屏上)
如何培養我們的心理彈性? strong>
//規避危險性因素
一些危險因素對個體的影響較大,有時會超出我們的承受範圍,如家庭極端貧困、社會犯罪率高、重大疾病等等。 在選擇環境時,要注意規避這些危險性過大的因素,或者儘量想辦法移除這些危險因素,避免陷入持續受挫的惡性循環[1]。 span>
//正面認識所經歷的事件
對於因素保護性和危險性的界定,更多取決於我們自己對事件的認知。 我們需要思考經歷過的事件或處境,多關注事情中的正能量,對自己的表現加以肯定,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 對待兒童,也要注意引導他們對事件進行積極有益的回溯思考[1]。 span>
//鋼化效應
鋼化效應是指,壓力與逆境减少了對今後消極經歷的脆弱性。 span>適當的壓力與逆境是有益的,成功應對它們的經歷會促進心理彈性的發展。 所以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一定要鼓足勇氣,相信自己可以戰勝它,這會為之後遇見更堅強的自己打下基礎[1]。 span>
//為轉折性事件創造機會
生活中有一些突發的不利事件,如親人離世、自然灾害等等,它們帶來的創傷是巨大的。 而如果在此後的人生中,經歷一些具有重要保護意義的轉折性事件,如收穫美好的愛情、謀得穩定職業等,可能會使我們對生活重新充滿希望。 所以在平時,我們可以努力為這樣的事件創造機會[7]。 span>
當你壓扁一個彈簧,壓力會讓彈簧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