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床我都會問自己:非得工作嗎?| 《工作的意義》
admin
2022-05-15 22:29:26
0

原標題:每天起床我都會問自己:非得工作嗎?| 《工作的意義》

<!---->

作者|三三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

工作的時候忙成狗,恨不得馬上辭職;

不工作在家躺屍幾天很爽,久了卻又焦慮到不行。

被疫情封困,躺在家裡,無聊地刷著手機,又是熟悉的大廠裁員資訊,被推送的考公考研廣告。 你放下手機,盯著漆黑的天花板:

"人,一定得工作嗎?工作到底有啥意義?"

對於第一個問題,答案是"YES"

第二個問題呢? 答案眾說紛紜:

有人說,工作是為了生存;

有人說,工作是為了成為你自己;

還有人說,工作,不就是工作嘍,哪有什麼意義?

所以,究竟為什麼人非得工作,以及,工作到底有什麼意義?

為了生存,人不得不工作

物理學界大名鼎鼎的"熵定律"認為,一切生物為了生存、成長和繁殖,必須積極地做功。

人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自然也逃不脫"熵定律",需要通過工作的管道積極地做功

此處的「工作」,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打工掙錢",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有目的性活動的統稱,比如交友、健身和休閒,都可以稱作"工作"。 "打工掙錢"只是形形色色工作中的一個而已。

熵定律還指出,一個物體結構越複雜,建立和維護它所需的工作就越多,比如,我們的社會。

換句話說,社會的結構很複雜,伴隨社會的不斷發展,置身其中的個體會被要求做更多功,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

這可能會促進很多現象的發生,比如:

·加班,有些人會通過主動加班來消耗多出的時間,比如"工作狂"、"沒完沒了築巢的織布鳥"; 有的人可能被迫的滿足公司的發展需要,而苦哈哈地花費更多精力在打工上,成了"社畜"。

·娛樂服務業的發展,機器逐漸替代人力,給了人們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這使得人們需要尋求更多事情來消耗多出來的時間,娛樂服務業應運而生,部分人成了這些產業的用戶,部分人成了生產商。

總之,為了與"熵定律"抗衡,人總在"工作"。

工作,讓人有更多時間去創造

乍一看這個標題,你可能會疑惑:

每天都忙成狗了,依然追不上日益飆升的菜價,只能用更多的打工時間換基本的生存,哪還有時間去創造?

以及,這單調重複的工作都快耗盡我創造的積極性了,我覺得換條狗或許都能勝任?

其實,一直以來,工作都讓人們有更多時間去做更多事:

早期的人類發明火焰,烤熟的食物讓他們獲得更多能量,等待食物烤熟的過程又給了他們很多時間來做更多事,比如發明語言文字、圍著篝火跳舞等;

現代高鐵、電子通訊的發明等也極大節省了我們等待的時間,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做事,我們可以在等外賣的間隙寫點兒東西或者做點兒什麼。

按理說,生活便利了,我們的時間應該更多了才是,但現實卻恰恰相反,我們似乎掉進一個怪圈:越工作時間越少,越感到喪失自我,越感到自己像個工具人。

本書作者人類學家蘇茲曼指出,可能是以下幾點,在社會經濟發展的行程中不斷影響著我們與工作的關係:

< strong>// 1)掉進了"稀缺性問題"的陷阱

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人類有著無限的欲望,貪婪的追求著資源,而一切資源都是有限的,根本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這被稱為「稀缺性問題」

比如,我們想買東西,看著自己空空的錢包,想著等到618、雙11最划算,暗暗鼓勵自己要努力掙錢,就不會再烦乱了,於是更加努力工作,掙更多錢,想買更多東西,又陷入了烦乱,如此往復。

我們感覺自己好像掉進了一個怪圈:錢總是不够,自己總是在烦乱。

實際上,蘇茲曼指出,這種"稀缺性問題"假設只是特定社會時期的產物。他以非洲南部卡拉哈裡沙漠地帶過著叢林生活的「朱/霍安西」(Ju/’hoansi)部落為例來說明:

·他們不常儲存食物,不關心財富和地位積累,幾乎只為短期物質需求勞動;

·他們很少有人每週工作超過15個小時,大部分時間用來休息和休閒;

·他們沒有生活在饑餓邊緣,營養往往良好,壽命甚至要比大多數農業社會的人還長。

他們似乎並未表現出經濟學家所說的無限欲望,物質生活雖未極大豐富,但也不至於饑餓難耐,而且也不會過度勞動,還有大把時間用來休閒。

這個特例,似乎可以給我們跳出"稀缺性問題"帶來一些啟發。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2)迷失在被濫用的"適者生存"

與此同時,大到企業吞併,小到高校拼績點,整個社會似乎都充斥著一種"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一個人如果不够高效、强大就會被其他人超過,就會因弱小而被淘汰

但實際上,發明這一詞的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指出,"適者生存"一詞原本是用來描述那些所謂"文明人"的偽善,用來指責他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卻反而被他們拿來作為斥責他人"弱小"、彰顯自己"强大"的工具。

「適者生存」的原意是:在緩慢進化過程中能够做出最佳調整、適應某個特定環境的事物將會茁壯成長,自我調節能力差、不太適應環境的生物體會處於弱勢。

但無論是寄生在獅子耳朵上的跳蚤,還是在獅子面前吃草的牛羚,都在以各自的管道生存,無所謂優劣之分。 而這與我們一貫的"弱的就該被淘汰"的認知並不一致。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3)忘記了身為工作主體的自己

工作,一直是為了讓人能有更多時間用於休閒和創造。 但伴隨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本主義對人的「异化」,讓人發揮創造的能動性喪失了,轉而被人類自己發明的產物,如消費品、錢所奴役。

我們與我們所創造的產物關係有多緊密,如果你經歷一次手機崩潰又或者工作資訊爆炸,相信應該能有所體會:你可能會開始思考,自己和手機到底誰才是主人?

蘇茲曼指出,自動化科技的發展可能會進一步促進機器取代人力,那些從事重複性工作的人可能會面臨失業。 這一方面會加大失業的恐慌,但也帶來了徹底變革人與工作關係的新的思考。

蘇茲曼還指出,儘管這是一個漫長的歷程,但我們還是可以嘗試朝著以下目標發展,以緩解"稀缺性問題"、"异化"等等對我們的影響:

1、轉換"工具人思維",不再盲從"稀缺性經濟"的假設,跳出"越工作越貧困"的怪圈,不再為搶奪財物而鬥爭;

2、改變對"工作"的態度,將更多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打開自己的能動性,放飛思維去創造。

具體怎麼做,作者並未在書中作詳細說明,但我們可以帶著這些目標去重新審視生活,修正對工作和人關係的認知。

每天起床我會問自己:我在工作中遇到什麼煩心事兒了?

在生活中,每當你對工作感到困惑時,希望以下幾點可以幫到你。

//1)從宏觀抽象的哲學問題回到具體的人事物情境上來

當我們想知道"工作的意義"時,不妨回想一下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