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ndy
人類總是力求通過行為去製造一個個事件以留下自己生存的印迹。 p>
Schulz &; Heckhausen,1996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很多變化,原先以為的"生活插曲",已經縈繞不去近三年之久。 p>
即使是受到疫情最少影響的人,在疫情時期力不能及的事情也增多了。 於是我們不得不意識到人類在面對自然時的渺小,以及面對生命長河中無常之事的無力,與之對應,有控制感的缺乏,與不確定性的新增。 p>
這種感覺似乎讓人虛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對"控制感"的控制,本來就是貫穿我們生命全程的任務,我們需要的,是盡可能地瞭解它,然後應對它。 p>
環境的消極變化和身體機能的老化,都會帶來"控制能力"的降低,但並不必然導致"控制感"的缺乏。 在這一問題上,老人們或許更有發言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控制"的畢生發展理論。 p>
控制感——生活由誰主宰,我亦或是命運? strong>
首先我們先來明確一下本文中"控制感"的概念:
控制感是一種重要的個人應對資源,它描述了一種信念,即生活中的事件和條件是由自己的行動控制的,而不是運氣、機會或財富的結果。 p>
也就是說,我們在這所探討的"控制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具有"控制能力"的主觀認識,而不是出於對環境的客觀判斷。 比如,當個體無法通過行為真正控制環境時,具有高度控制感的人往往會通過嘗試替代行為來應對壓力源,即便這種行為並非對環境有效,卻可以恢復個人控制感的損耗。 p>
控制感的高低與我們的積極/消極情緒、主觀幸福感等息息相關,較高的控制感對情緒健康有積極的影響,恢復、提升控制感可能會減輕壓力、焦慮和抑鬱情緒,在老年人中,控制感甚至可能與機體的健康程度有正向關聯。 而在具有大量不確定性的特殊情况下,控制感或許會格外重要。 p>
根據疫情期間的研究來看,有些人會依靠不良適應策略來彌補控制感的降低,例如,採用陰謀論信念、頻繁使用社交媒體,以及普遍成問題的互聯網使用等。 這些管道雖然能够恢復一定程度的控制感,但卻具有明顯的缺陷,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都是如此。 p>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正確的提升我們的控制感呢? 一方面,針對疫情帶來的控制感削弱,保持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新增對組織機構應對能力的信任,以及對疫情相關知識的主觀瞭解程度,都可以一定程度恢復我們對此的控制感。 另一方面,從更日常的角度來說,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不斷學習提升知識水准、做喜歡的自己,都能從整體上提升我們的控制感。 p>
控制理論——改變世界or改變自己? span>
作為一種關於人類心理發展的觀點和理論,畢生發展觀認為,不僅兒童、青年的心理在發展,中年和老年人的心理也是一直在發展變化的。 p>
有很多理論從各個方面支撐了畢生發展的觀念,其中Rothbaum等人提出的"控制理論",以個體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為著眼點,對畢生發展的概念提出了創新性的貢獻。 p>
控制理論認為,"控制"是描繪人類從嬰兒期到老年期一生發展的中心主題。 人類總是力求通過行為去製造一個個事件以留下自己生存的印迹。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就會對其賴以生存的環境進行基本的控制。 這種控制不是短期的、暫時的,而是貫穿於一生當中。 p>
對於控制的需要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不確定的環境當中,無法對任何事做出改變,那麼我們的存在本身可能已模糊不清了。 在與外界的互動當中,我們有時可以成功控制事情的變化,也有時候不能,這就要求我們的控制策略需要不斷調整變化。< strong>控制理論認為,我們有兩種基本的控制策略:初級控制和次級控制。 p>
在生命最早期,嬰兒就會由於天然的"控制"需要而去和身邊發生的事件積極互動,這種互動帶來的迴響,會進一步培養他對控制的感知。 Rothbaum等人將這種行為過程稱為"初級控制",代表了個體實際控制周圍環境的願望。 p>
一個有趣的冷知識是,不僅兒童會過高估計自己對外界的初級控制能力,處於成年早期的人普遍也會如此。 這些對個人能力的高估通常是對現實的輕微扭曲,然而這似乎是有益的,因為有研究證實,那些有著更現實觀念的人,抑鬱水准往往會更高。 或許對於個人而言,"普通且自信"的確比"普通而自卑"更有利。 p>
隨著兒童的成長,他們逐漸學會驕傲、憤怒,以及羞愧、尷尬,當他們在與環境互動過程中得到失望的迴響時,產生的消極情緒會損害他們的自尊和自我效能,為了避免損害,兒童逐漸領悟了另一種控制世界的管道——"次級控制"。 p>
在初級控制失效後,次級控制前來救場,保護自我免受"碰壁"的痛苦。< strong>如果說初級控制是要改變世界,那麼次級控制就是要改變自己的觀念,通過重新評估、重新選擇以及主動轉移注意等管道,避免控制知覺的下降,維持情緒的穩定,為日後更多的初級控制嘗試積蓄能量。 p>
次級控制——老年人的人生智慧
無論哪個年齡的人,初級控制都是首選,人們不會輕易放弃控制世界的機會。 但從適應功能上來說,在整個生命行程中,初級控制與次級控制是相互攜手,共同通過選擇與補償優化個體的發展。 p>
在進入中年期之後,個體面對形形色色慢性的、缺陷的以及可能威脅到生命的疾病,會變得更加脆弱。 最後,到老年期,生理的衰退甚至會影響到正常的日常機能。 p>
脆弱性以及多種慢性疾病最終將成為生命過程中的最大約束,不可避免地削弱老年人的初級控制能力。 然而實驗證明,個體直到年老,都能維持對初級控制知覺的相對穩定性,這說明老年人普遍有效地使用了次級控制策略。 p>
在面對難以解决的問題時,老年人會更擅長使用較為被動的、個人內部的,以及情緒中心式的應對管道,遠離問題、接受責任以及積極的重新評估。 通過這些指向個人的認知活動,老年人可以緩衝衰老帶來的影響,維持控制知覺的穩定和連貫性,進而避免受到控制感下降帶來的情緒痛苦。 p>
調節初級控制和次級控制的占比與平衡,是我們需要持續努力的課題,而老年的智慧也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疫情的無常讓我們認識到自然的力量,然而這並不意味我們對生活的控制是虛幻無力的,接受它、應對它,或許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廣闊的的世界。 p>
"
作者說
宇宙浩渺無垠,個體的控制能力本來有限,對於這個無常世界,或許我們可以更瀟灑的理解。 在此附上蘇軾詩一首,聊慰我們變幻莫測的生活。 p>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p>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p>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p>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p>
心理學部各實驗室、課題組運營有一批不同方向的優質心理學科普公眾號,在大學堂後臺自定義選單點擊"分類精選"-"友情公號 strong>"可以查看。 今後的每個週六,大學堂都會轉載其中一篇與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span>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北師大老年心理實驗室"(aginglab)。 北師大老年心理實驗室現時由王大華教授和彭華茂教授的課題組組成,公眾號主要推廣與老年人心理健康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活動。 關注老年心理健康,便是關注我們的未來! p>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1] Heckhausen,&; Schulz,R.(1995). A Life-Span Theory of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102(2),284–304. p>
[2]王大華,申繼亮,陳勃. (2002). 控制理論:詮釋畢生發展的新視點. 心理科學進展,10(2),168–177. p>
[3] Precht,M. J.,Stirnberg,J.,&; Brailovskaia,J.(2021). It’s all about control: Sense of control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Germany. Current Psychology(New Brunswick,N.J.),1–9.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