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佩吖
如果你對其中一條或者幾條都感同身受,那麼你在成長過程中很有可能受到過自戀型父母的影響。 p>
有一句話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p>
父母潜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舉止和自我認知。 這些影響早已深入骨髓,如果不是刻意回想,我們可能很難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但即使是成年之後,在親密關係和人際交往等方面我們依然或多或少被它們羈絆。 p>
有人從小感受到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也有人童年時期感受到的愛存在缺失。 美國自戀心理與關係研究專家尼娜·布朗在《父母的羈絆——如何擺脫强勢父母的傷害》一書中,介紹了自戀型父母帶來的影響,同時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幫助讀者克服並且擺脫這些負面影響,尋找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發現自我。 p>
什麼是"自戀型父母"? strong>
自戀一詞的含義非常寬泛,可以定義為自愛、自尊和對覈心自我的感受。 當然,自戀可以是健康成熟的自戀,也可以是極其病態的自戀——不成熟、不現實,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 p>
自戀型人格是指一個人幾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一直超乎尋常地關注自己,無時無刻不以自我需求為中心,儘管ta的有些行為看上去是為別人著想。 p>
尼娜在書中列舉了幾種典型的自戀型父母的行為,看看這些行為態度你是否感覺到熟悉:
⚪ 控制欲强烈:他們不認為別人是與自己不同的獨立個體,總是將自己的需求淩駕於別人的需求之上,例如: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篡改其志願、不允許孩子有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 span>
⚪ 缺乏同理心:常常無視自己責備、貶低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卻希望自己能够被理解,例如:當孩子說父母的責備讓自己感到難過,父母認為自己只是為了孩子好; span>
⚪ 沉浸在孩子的榮譽裏: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長,孩子必須成功,否則家長就會非常失望,但是他們對孩子的需求和心願卻漠不關心,充耳不聞。 例如:要求孩子在各方面出類拔萃,只關注結果卻對孩子的努力視而不見。 span>
自戀型父母帶來的影響
自戀型父母自身的行為,會對孩子的生活產生持續的影響。 經歷過童年自戀創傷的人可能對他人的責備非常敏感,也有些人會感到難以維繫有意義且持久的人際關係。 這些都是自戀型父母對子女帶來的延續性影響。 p>
這是因為,在與他人相處或遇到某些困擾時,他們常常會感到受傷,認為大多數人都比自己强,別人會輕易詆毀或是拋弃自己。 但讓他們感到受傷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受到了別人的言論或行為的影響,而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著負面的評估。 p>
除了在自我認知上的延續性影響,還有一些隱性毒副作用也可能暗藏在我們心中。 你也可以對照以下的內容,查看自己是否也存在這些情况:
⚪ 我一直都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 span>
⚪ 我很容易被激怒並且經常感到暴躁; span>
⚪ 我很難體會到快樂; span>
⚪ 我很不滿意自己的外貌條件; span>
⚪ 我對自己的成就很不滿意。 span>
這些有毒物質的不斷積累,會讓你內心的傷口越來越難以癒合,並逐漸影響你的日常生活。 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受到的傷害,意識到毒素已經深入我們的骨髓,需要通過合適的管道給自己"解毒"。 p>
如何應對自戀型父母的影響
尼娜在書中每一章的末尾都附上了相應的練習,比如想像一個虛擬的自己,去給曾經的自己一個擁抱。 這些練習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瞭解自己、傾聽自己,從自己身上獲得力量。 要減輕或消除自戀型父母對你的負面影響,最有用且效果最持久的策略就是使自己的內心更强大、更有韌性。 p>
除了自我提升的方法,書中還給出了一些面對自戀型父母時的實際應對措施。 尼娜提到了一種反思性回應的方法,即在回應自戀型父母時,沒必要敞開心扉去捕捉父母的期望或感受,也沒必要吸收這些資訊,並強迫自己付諸行動。 p>
做出反思性回應包括四個步驟:
(1)確定對方的感覺(直接或間接的表達)
(2)用語言客觀地迴響對方的感覺,但不要重複對方說的話,可以評估對方"你看起來很生氣"
(3)給對方進行說明或解釋的機會,並且接受對方對你的判斷的任何糾正,比如當你評估對方"你很生氣",對方可能會糾正說他沒有生氣,只是有些煩悶
(4)可以提問或發表意見,但儘量不要爭辯
這種回應管道可以幫助你將注意力集中在父母身上,保護你不受到他們的話語的侵襲或干擾,减少自身囙此產生負性情緒的可能性。 p>
例如,當自戀型父母說:"XXX比你聰明得多。" 你可以進行反思性回應:"你真的很喜歡布萊恩。" p>
你無須沉浸在別人的情感中,被別人的情緒所影響。 p>
治癒自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無論何時,只要你願意,你都可以變得更好,變得更强大。 p>
"
專欄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讀性:★★★★★
科學嚴謹性:★★★★
閱讀這本書,像是有人不斷在你耳邊鼓勵道:"你可以做到,你是值得被愛的"。 同時本書還具有很强的實操性,每一章末尾都有對應的練習,隨著閱讀的深入和每一章練習的幫助,一場自我治癒的旅途正在悄悄啟程。 p>
< strong>贈書活動
你的父母是自戀型父母嗎? 有哪些表現呢? 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吧,截至2022年6月8日(週三)中午12:00,大學堂編輯部會在留言點贊數最高的前8條評論中,選出最棒的3條評論 strong>,每位評論者可以獲贈由光塵出版提供的《父母的羈絆:如何擺脫强勢父母的傷害》一書。 p>
作者丨佩吖 編輯丨咕嚕咕嚕 美編| N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 strong>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欲擒故縱| NTR| 男子漢|擇偶|分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 出櫃| 吵架| 童年| 生育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