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泡
奧運賽場吸引我們的,除了運動員基於規則公平競爭、不斷超越創造記錄的競技水准之外,也許還有那一幕幕真情流露的瞬間,比如諶龍和安賽龍比賽結束後的擁抱致意和互換球衣,又比如在團隊項目中隊員們的彼此扶持和賽場上的笑容與淚水~
感謝郎媽這麼多年對女排的付出
btw據說郎指導要來我師教書了歡迎小朋友們報考北師大
不僅僅是體育比賽,日常生活中我們進行的許多活動都是由多個人共同參與彼此配合從而實現共同獲益。首先,參與者需要建立共同行動的目標,並且要讓雙方都感到滿意這一共同目標才能實現,這就要求每個參與者保證不"過河拆橋",持續地投入活動直到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應得的回報。那麼孩子們從什麼時候開始才能够理解這種合作精神呢?
有研究發現,18到24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能够開始參與一些簡單的合作性活動,比如能和同伴一起操作機器的某個部位來獲取自己無法獨自得到的獎勵。到了3歲,孩子能够在更複雜的情境中完成與他人的協同活動。但是在這些活動中,他們是否真的建立了共同目標?可能他們仍然保持著獨立的活動,僅僅是在必要時對他人的行為做出簡單的反應。
在一項研究中,14到24個月大的幼兒和成人主試共同完成一項合作活動,但是在任務進行到一半時,成人主試故意表示"放弃",不再參與。這時候大部分幼兒都以實際行動積極嘗試"勸說"成人重新加入活動,比如遞給成人一個與任務有關的玩具,或者指著機器上成人本應進行操作的那個部位。這種鼓勵同伴繼續合作的行為似乎可以說明,孩子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對共同目標有了初步認識,他們期望自己的合作夥伴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雖然他們知道合作者應該努力完成集體活動,但他們是否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把他人視為一種達到自我目標的"社會工具"?也就是說,他們是否理解自己身上同樣具有完成集體活動的責任呢?
為了考察這個問題,研究者在實驗中加入了這樣的情境:首先孩子和成人主試都彼此承諾要一起完成一項活動,但是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另一個實驗助手走到房間的一個角落,揭開了原來被布掩蓋著的玩具,開始"玩"一個新遊戲。這個新遊戲相比孩子正在進行的遊戲顯然要更有吸引力,這個助手還做出了一系列的"引誘"行為——首先自己邊玩兒邊興奮地喊叫,然後邊玩兒邊對著孩子笑,接著是直接叫孩子的名字,讓TA注意看自己玩的東西,最後甚至直接把玩具伸向孩子所在的方向,邀請TA來玩兒!
天真的孩子們當然受不住這般誘惑,想要離開原來的遊戲而去嘗試那個更有意思的。不過研究者關心的其實是,孩子們在離開時的表現——在離開前是否和原來的合作夥伴"示意",還是直接將"曾經的約定拋諸腦後馬上離去"。結果表明,3歲的孩子在玩到一半離開時知道應該對自己的合作夥伴"請個假"或者"解釋一下",然而2歲的孩子則表現得"十分絕情"。
對於孩子來說,與成人建立合作的口頭協定並不常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同伴之間的合作往往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那麼孩子在與同伴合作時又是否能够"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呢?
在一項研究中,每次有兩個孩子合作完成一項任務,但是經過研究者的精(jiao)心(hua)設計,其中一個"幸運"的孩子會提前得到自己的獎勵,而另一個"倒楣"的孩子要想得到獎勵,則必須由那個首先得到滿足的孩子繼續保持合作行為。除了這種合作關係,實驗中還設定了另一個對比情境——兩個孩子之間並沒有相互合作的經歷,而僅僅是第一個孩子有機會幫助第二個孩子獲得獎勵。
你也許已經猜到了,研究者關心的是,在這兩種情境下第一個孩子的幫助行為。之前建立起的"合作關係"是否會讓第一個孩子感覺到自己"有責任"幫助小夥伴獲取他們的獎勵。結果發現,3歲半的孩子在合作情境下,表現出了非常樂意幫助自己"不幸"的小夥伴,而兩歲半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對於這種合作活動中的"規則"的理解。
"
作者說
從兩歲到三歲,孩子們在對於合作精神的認識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逐漸明白了"當我們在一起工作,我們需要相互支持直到雙方都得到了應有的回報"。他們能够初步理解和遵守集體活動的規則,無論是明確的口頭約定、常規的比賽規則,還是對於他人的承諾和責任。也許這個時候,孩子們已經開始能够瞭解奧運賽場上的團隊合作和競技精神!
心理學部各實驗室、課題組運營有一批不同方向的優質心理學科普公眾號,在大學堂後臺自定義選單點擊"分類精選"-"友情公號"可以查看。今後的每個週六,大學堂都會轉載其中一篇與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嬰幼兒心理"(微訊號:kidslab)。嬰幼兒心理由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嬰幼兒心理實驗室創辦,該實驗室主要從事學前兒童認知發展方面的研究。歡迎大家關注嬰幼兒心理微信公眾號。
參考文獻:
[1] Gräfenhain,M.,Behne,T.,Carpenter,M.,&;Tomasello,M.(2009).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joint commitm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5(5),1430.[2] Hamann,K.,Warneken,F.,&;Tomasello,M.(2012). Children’s developing commitments to joint goals. Child development,83(1),137-145.
作者|小泡
圖片|百度圖片
來源| 嬰幼兒心理
編輯|木舟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嬰幼兒心理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欲擒故縱| NTR |男子漢|擇偶|分手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出櫃| 吵架|童年| 生育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