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壓力的來源和情緒反應有哪些?
壓力的來源包括哪些呢?從生活中不同的角度,可以將壓力至少分為五類。
a.對你而言很重要的事情
比如高考、考研,工作的晋昇等等,這些事情都很重要,都是處於人生中重要節點的事情,仿佛總是帶著一旦做錯就承擔不起的後果。
b.結果不確定的事
比如說現在疫情有一些復發的趨勢,可能很多人就會擔心:自己的社區會不會有病例,我自己會不會可能接觸到了密接……這種不確定感會讓我們感到惶惶不安。
c.不太有把握做好的事情
當工作任務不太有把握做好、時間又很緊迫的時候人就會焦慮。這種焦慮其實在一定範圍內也是好的,可以幫助我們去學習去提升。但是如果這個焦慮超出了一定的範圍就會有負面影響。
d.心裡抵觸的事情
這個也很好理解,就是你發自內心不想做但是又必須得做的事情,應對的時候就會產生壓力。
e.內部狀態
壓力可能是由外界事情觸發,產生一些擔憂性的念頭、想法,隨後產生一些焦慮不安的情緒。這些情緒如果揮之不去,逐漸地就產生一些軀體的反應,比如頭疼,然後伴隨的就是失眠。
如果這些反應持續,就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內部的狀態。然後你又會因為這種不舒服的狀態而進一步的擔憂、焦慮。這時候壓力來源就不再是外界,而是你的這些想法、情緒、身體狀態繼續成為壓力的來源。
處於壓力下的情緒反應,最直接的就是焦慮和抑鬱。
焦慮的狀態,從輕微的擔憂,到憂心忡忡,最後再到嚴重的恐懼和坐臥不寧,其實是一個連續譜。而抑鬱的表現就是低落悲觀,覺得提不起勁來,失去信心。
這些情緒其實是某種訊號,提醒我們有些事情不對勁了。
然而在我們沒有對自己有更多的覺知的情况下,面對壓力的時候,我們常常是被帶跑偏的。很多人已經身心俱疲了,自己都還沒有意識到。大多數情况下人們可能都選擇回避情緒。
但壓抑的情緒並沒有消失,還在潜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這種持續性的累積,會逐漸讓我們的內在的能量减少。
2.如何基於正念視角去管理壓力與情緒?
應對和管理壓力的前提,是我們要對壓力所引起的身心反應有覺察,包括對想法、情緒、行為的覺察。
這就引出了正念的概念。
正念是以一種接受的心態對當下體驗的覺察。關鍵字是兩個,一個是覺察,一個是接受。
比如說,你對自己現時身心正在發生什麼,可能會感覺有些好奇,然後採取一種不評判的態度,不去說它是好的還是不好的,而是用一種更加的中立的態度去面對它。
經心理學研究發現,正念不僅會緩解焦慮和緊張,促進積極情緒,還會增强我們的同理心,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感。
因為正念其實是一種存在模式,有別於通常情况下我們生活中運作的行動模式和思維模式。
行動模式往往是自動化的。比如說你在吃飯的時候邊吃飯邊看手機,可能吃了什麼東西也沒有意識到,不自覺的就把手機掏出來了,這就是自動化的行動模式。
思維模式則是通過思考而不是通過直接的感知去生活。
比如說想知道桌上的蘋果是否好吃,你可能會琢磨它是什麼樣的味道?哪裡產的?其實最簡單的方式是把蘋果拿起來咬一口,就可以感受到蘋果是什麼樣的,但很多人會傾向於先去思考。
要達成內在更多的平衡和幸福感的話,可能存在模式正是我們忽略的,也是我們有待開發的。
存在模式,能够讓我們的心智換一個慢速檔,讓我們從那個只注重效率和目標、自動化高速運轉的模式裡面暫時抽離出來。具體來說,存在模式包括以下幾點:
a.有意識有選擇的生活
前提就是要有覺察,你覺察到了你此時此刻正在發生什麼,你才有可能去選擇。
b.直接的去感知經驗
不要總是從大腦的思考來認識這個世界。要去體會、去感受、用手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真正的去做一做,你就會發現一切是不一樣的。
而在自動化自動導航的行動模式之下,可能生活中很多豐富多彩的東西都被我們忽略了。
c.當下時刻
我們頭腦不再被過去和未來所裹挾,我們真正能够把握的是當下。囙此,如果在此時此刻的你是不快樂的,那未來大概率可能也不會特別快樂。
d.意願地去接近痛苦
不再採取逃避的管道去面對不舒服的事件,反而可能是讓我們更快地從痛苦和不舒服的感受裡面走出來的途徑。
e.允許事物如其所是
允許事物如其所是,就是在此時此刻對當下的自己說yes。
不再想還不够好和還要再好一些,而是把當下當成最好的情境,去接納。這種接納就不會再產生內在的對抗。很多痛苦都是因為對抗不接受所產生的。
f.去瞭解更廣闊的需求
我們的生活除了要完成一個一個的目標之外,可能也有很多其他很重要的,特別是其實能够增進我們幸福感的一些事情。
比如說和家人相聚、和朋友聊天;或者去幫助別人、運動增進自己身體健康,這些也是我們作為一個人、一個生命體很基礎和重要的事件,是生存所必需去滿足的。
如果我們常常在社會的目標導向下,只為了去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可能會忽略那些真正可以去新增我們福祉的一些事情。
而正念就是讓我們更多的覺察到,其實我們不僅僅有一個個目標,我們還是有著更為寬廣的需求的生命體。
這需要去練習和培養一種真正地存在的狀態,去創造越來越多能够覺察和安定於當下的時刻。
3.把正念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當正念的訓練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就可以更多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簡單的說,就是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地對待自己。
說起來挺簡單,但做起來很難,很多時候大家是自我苛責的,對自己有更多苛責的人往往是給了自己更多的傷害的人。
自我關懷包括正念覺察、共通人性和善待自我。
正念覺察是自我關懷的基礎,只有意識到你此時此刻在痛苦之中,你才能安慰自己。
共通人性,是說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完美,每個人也不完美。你經歷的這些事情,可能別人也在經歷,當這樣想的時候可能就會與周圍有更多的連接。這時,痛苦也變得不那麼難過,不會感覺自己好像是孤立的的。
最後,善待自我就是不再拼命地苛責自己,要更多的去理解自己、接納自己、支持自己。
如果能做到自我關懷,你就會體會到你所經歷的其他人其實也會經歷,你會更容易自己、去理解別人。
自我關懷不是軟弱無能,因為當你對自己有更多的這種關懷理解的時候,其實你是更容易從一些挫折中恢復出來的,你的心理彈性是更大的;
自我關懷也不是自私自利,只顧自己。有一句俗話,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對自我有更多關懷的人,能够更多地給予和付出,也能更多的去理解別人;
自我關懷也不是逃避責任,因為我們安慰自己,其實是給自己一份安全感。當我們更有安全感的時候,就更容易去承認錯誤,並為此負責。
自我關懷更不是喪失鬥志,而是去發展出更多的潜能,囙此不會再害怕失敗,也不害怕被指責後感覺傷自尊。
總的來說,自我關懷並不存在一個評判的維度,單純的就是想要去理解眼前這樣一個受苦的人,去關心這樣一個受苦的人。
免費諮詢熱線0351-756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