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外狂徒到憨憨奶爸,他經歷了什麼
admin
2022-06-14 23:10:42
0

原標題:從法外狂徒到憨憨奶爸,他經歷了什麼

<!---->

作者 F.S.

一個自詡為全世界最讓人膽戰心驚的超級壞蛋,始終認為沒有人可以阻擋他成為蓋世神偷的邪惡脚步——不想排隊便將前面的顧客都用冷凍槍凍住、停車時惡趣味地把整條街的車都撞開、從小渴望登月便决定將月亮偷來歸為己有。

為了實現他邪惡的"盜月計畫",他虛情假意地領養了三個孤兒,最後卻為了這三個女孩將已然偷到手的月亮拱手相讓——這就是經典動畫電影《神偷奶爸》的情節。

從無惡不作的反派到可可愛愛的奶爸,他做出了越來越多的親社會行為,而在現實生活中,因孩子而改變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什麼是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會期望而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以影片為例:

格魯會答應女孩們的請求,去看她們的芭蕾舞演出; 會順應她們的需要為他們講幼稚的睡前故事、給她們晚安吻; 也會實現女孩們的願望帶她們去遊樂園、幫助女孩贏得她心愛的遊戲獎品。

主人做的這些事都是親社會行為,與一開始他以製造他人的不幸來獲得快樂的行為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毫無幫助他人的意識,到為社會、為他人做好事,這個轉變是怎麼發生的呢?

親社會行為的多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南希·艾森伯格將親社會行為模式按親社會行為產生的過程分為三部分:對他人需要的注意階段、確定助人意圖的階段、以及意圖和行為建立聯系的階段。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1. 對他人需要的注意階段

在影片中,當女孩穿著芭蕾舞裙旋轉著走到他面前希望他來看她們的演出、當女孩閃著滿是純真的眼眸期盼他講些睡前故事、當女孩們每天嘰嘰喳喳地圍繞在他的身邊,明晰地告訴格魯她們的需要。

這樣的行為加强了這個超級壞蛋對於他人需要的感知,使格魯注意到了女孩們的訴求,而這也成為了他親社會行為的開端。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2. 確定親社會行為意圖的階段

在這一階段中,艾森伯格又將其分為「非緊急情况下親社會行為意圖的確定」和「緊急情况下親社會行為意圖的確定」。

·非緊急情况下助人意圖的確定:

在艾森伯格的理論中,在非緊急情况下人們的助人意圖更易受理性因素的影響,助人者會在分析個人利益和他人需要受助的原因後做出是否助人的決策。

·緊急情况下助人意圖的確定:

在緊急情况下,由於時間緊迫,助人者無法全面地衡量個人得失,從而更容易受情感因素影響。

影片中格魯從為了月亮放弃女孩們,到最後又為了女孩們放弃了月亮這一轉變很好地解釋了兩種情况帶來的差异:

在"盜月計畫"萬事俱備之時,格魯去看女孩們的演出的代價便是放弃月亮抵達最佳位置這一時機,於是在非緊急情况下,出於理智的利益考量,格魯放弃了"去看女孩們的表演"這一親社會行為意圖。

但在之後女孩們被抓走時,格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對方用月亮換回女孩們的要求,這是因為在這樣的緊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助人決策的過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朝夕相處中格魯對女孩們產生的感情使他最終放弃了月亮而選擇了女孩們。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3. 意圖和行為建立聯系的階段

僅僅因為個體具有助人意圖,並不意味著他實際上將作出親社會行為,助人意圖和親社會行為之間並非完全相關,親社會行為意圖和行為之間的聯系受其它因素的影響。

例如:人們對於自身能力的評估會影響人們最後的決策,只有當人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出這些親社會行為時,人們才會將他們的親社會意圖付諸實踐。

再比如:將親社會意圖付諸實踐這一過程有時需要一定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如果情况發生了變化,例如在幫助他人時,助人者可能突然發現:哦謔! 現在那位等待幫助的人已經解决了問題,不再需要我的幫助了。 那麼這個時候,這些親社會行為意圖將不再被付諸實踐。

從注意到意圖再到最後的實施,整部影片中格魯完整出現的親社會行為越來越多,是什麼讓格魯產生了這些親社會行為呢? 只是幾個小孩兒真的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嗎?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兒童對成人的親社會行為產生影響在現實中也有很多例子。

例如,研究者們發現,在街道上有很多兒童時,這條街道上的人們比兒童較少的街道上的人們更多地表現出親社會行為,也就是會更多地參與研究者們發起的捐款。

在實驗中,研究者們身著帶有慈善機構標識的衣服,在一條人流量較高的步行購物街上對一項與兒童無關的事業捐贈進行招募。

由於該地區的學校大約在下午的3:30左右放學,所以研究者們將實驗的時間選在了下午的3:00-5:00來更好的研究街道上兒童數量的多少對成人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研究者們記錄了街道上每兩分鐘出現的兒童和成人的數量,用以衡量街道上兒童數量的多少。 除此之外,他們還記錄了實驗時的天氣、時間、捐贈者的性別以及捐贈者是否有兒童陪伴等相關因素。

最後發現,當街道上有更多的兒童時人們更有可能捐款,這種聯系並不取決於當天的天氣如何,捐贈者是男性還是女性,或者是否有孩子陪伴。

兒童確實使成人表現出了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兒童為何影響成人的親社會行為?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人之初,性本善"

兒童通常被視為比其他群體更天真爛漫的群體,這使兒童更能激發成年人的同理心並喚起人們自身真善美的一面。 這使人們容易關注到他人的需要,並產生做出親社會行為的意圖。

//"不要崇拜哥,哥只是個傳說"

在人們的認知中,兒童往往對成年人充滿了孺慕和嚮往之情,這一認知激勵著成年人成為孩子們的良好榜樣,從而新增他們幫助他人、親近社會的行為,擁有更廣泛的親社會行為動機。

// "你好弱啊,那我只好罩著你了"

兒童往往被認為是相對缺乏能力的弱勢群體,這可能會激發成年人對於弱勢群體的憐愛之心,喚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

這整個過程,就像影片結尾中,"超級大壞蛋"格魯講出的,那個溫馨的隱喻故事:

"一隻巨大的獨角獸,強壯而自由,怡然自得樂陶陶。

然後三只小猫咪來了。

她們讓他歡笑不已,也讓他傷心落淚。

他從來就不該道別。

現在他明白了,他與三只小猫咪永遠也不能分離了。

而這也改變了他的心靈。"

希望大家都能擁有這種强大的溫柔。

投票

"

學堂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和我類似的體驗:在晴朗的天氣,看著天真可

相关内容